大爆发!人工智能开荒记

打开手机,你能找出多少人工智能的影子?

你读的新闻可能是人工智能写的,拍的照片可能是人工智能帮你美颜过的,你喜欢的那家餐厅可能是人工智能为你推荐的,你看不懂的单词是人工智能帮你翻译的。还有很多尚未普及的人工智能存在: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调度系统、机器人......

人工智能开始脱离抽象的文学作品、炫酷的电影特技,逐渐在可感官的现实生活中生存、进化,成为生活必需品。只是人工智能还无法像《西部世界》描述的那样,能够获得对自身和外界更为深刻的认知、智慧积累和情感表达。

1956年举行的达特茅斯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步标志。

但在60年代和80年代爆发的人工智能,都高调出场,期待落空谢幕。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的积累、以及芯片强大计算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进入第三次爆发阶段。

只是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从80年代才开始起步,一直是被动的追赶者、学习者。在前两次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基本没我们什么事,一直在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作为继蒸汽技术、电力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将形成新的生产。在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贴身肉搏中,中国市场基于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开始力量爆发,成为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颇具实力的参与者。

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意味着几百年前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遗憾,将有可能因此终结。可是回顾过去40年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一无所有到奋起直追、加速研发创新,崛起并不意味着走了很远,可能还是局部很精彩,整体很无奈的状态。

停滞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内掀起一股苏联热。有数据统计,在建国前三年,光是以中苏友好为主题的演讲、讲座和报告就有近9.9万次,用中文出版的苏联书籍就有3100多种。

18岁就考上清华大学的张钹,就读于电机系,电机与电气制造专业。在那个每个月一块五毛生活费的年代,电机系培养的就是最前沿的科技人才了。

当时张钹学习各门课都采用苏联教材,既要补全基础知识,又强调实践,很是容易引起挫败感和紧张感。不过张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也很快成绩名列前茅。

在1956年,读大三的张钹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那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台,举国发力研制原子弹、核武器、火箭。

清华大学被要求增设新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于是正在读大三的张钹被调入清华计算机系的前身,也就是自动控制系统专业。后来清华大学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基本都源于此。

1946年,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了,造价近50万美元,占地170平米,与6头大象的体重相近,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在张钹大三转系的那一年,才是国内计算机发展的起步之年。当时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但50年代前后国外科学家已经在为人工智能第一次爆发做准备,摸到了一些眉目,具备了理论基础和操作工具——计算机的支撑。国内的科研仍处于刀耕火种时期,要先解决国防安全、工业发展和民生经济问题。

毕业后,张钹选择留校任教,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为四年级学生开设《飞行器自主控制系统》。当时这门课还没有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属于保密专业,能够开设还是靠张钹在苏联专家开小灶学来的。

在什么都缺的年代,紧迫感促使人学习,不断激发潜力,突破能力和认知的边界。经过7届学生的实践,张钹等人终于完善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直到文革之前,张钹都在自动控制系任教,主要承担不同工业部门的科研任务,包括电子、兵器、航空、航海等,研制过多种军用或民用的自动化系统。

除了国情限制了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国内人工智能在50年代和60年代还深受苏联影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苏联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受限,主要是受控制论的影响。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这本书提出,控制论将指导人们造出可以思考和想象、通过自主学习变得比人更加聪明的自适应机器。

控制论还引发了赛博文化的诞生。赛博文化中,人脑和电脑的直接连接,故事都发生在网络上、数码空间中,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线很模糊。

维纳的控制论具有前瞻性,也都受到苏联和美国军方的推崇。本来苏联学术界在控制论明目下还是能曲线做人工智能研究。很快就在50年代末期,受到苏联官方针对控制论的批判运动,将其斥为资产阶级的反动伪科学。

跟维纳同时期出版的小说《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维尔在1948年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他对集权统治下的乌托邦世界的控制有过栩栩如生的描写。作品中的未来社会,人们需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电幕、思想警察的监听,生活在真理负责修改历史、和平部发动战争、友爱部对百姓进行拷打、无知即是力量、战争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的社会中……

《1984》电影的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工作,负责遵循领袖意志伪造历史。房间的设有电幕,配有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画面。

奥维尔创作《1984》,还是出于他在战争中目睹和经历了斯大林主义的狠辣手段,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形态。虽然到了上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当政后,控制论逐渐被解冻。不过,苏联学术界更多的还是在讨论人工能造出智能吗?这类哲学层面的论证。

后来中苏交恶,中国学术界则认为苏联的这种解冻是一种修正主义,人工智能也并未得到重视。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国外人工智能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被称为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

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首台采用人工智能的移动机器人Shakey等,都是那段时期的产物。只是受计算机算法算力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仍然很大。比如移动机器人Shakey,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

当时计算机有限的内存、处理速度等都不能解决任何实际的人工智能问题。比如要求程序对这个世界具有儿童水平的认知,研究者们很快发现这个要求太高了。1970年前后还没人能够做出如此巨大的数据库,也没人知道一个程序怎样才能学到如此丰富的信息。

所以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资助的机构,比如英国政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也就逐渐停止资助无方向的人工智能研究。于是70年代人工智能在国外进入了第一个寒冬。人工智能在国内才经历停滞到解禁阶段。真正的开荒才刚刚开始。

1234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9-04-22
大爆发!人工智能开荒记
打开手机,你能找出多少人工智能的影子?你读的新闻可能是人工智能写的,拍的照片可能是人工智能帮你美颜过的,你喜欢的那家餐厅可能是人工智能为你推荐的,你看不懂的单词是人工智能帮你翻译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