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高龄”的高田终因“气囊门”黯然倒下

84岁“高龄”的高田终因“气囊门”黯然倒下

高田于1933年成立,起初只是一个经营工业纺织品的家族企业,1987年开始生产安全气囊,并在其鼎盛时期成为世界第二大安全产品生产商。据显示,高田在全球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市场占据20%左右市场份额。

同时,高田还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安全带,以及儿童座椅、方向盘系统和其他部件。但至今已经84岁的高田,终究还是没有过百,黯然倒下。

6月26日,高田公司正式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因气囊问题,高田的负债总额超过了1万亿日元(约614.5亿人民币),将向包括三井住友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过桥贷款。这也使得高田成为日本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破产案例。

高田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产的?

2008 年11月,本田首次因为高田安全气囊问题召回了4000辆车。2009年5月,由于问题气囊造成一名美国18岁女孩埃希利帕海姆死亡,本田公司随后又宣布召回51万辆车。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高田的高度重视。

2014年10月,由于被太用力充气的气囊可能朝车内的人喷出金属弹片,高田气囊已经造成四人死亡,引起多起诉讼。高田发布通知指出,受到缺陷气囊影响的汽车数量至少为780万辆,但这一数量与前一天该公司宣布的数量474万辆,悬殊如此之大。因此,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式调查高田2000年至2007年生产的气囊是否封口不当。

2014年11月,美国洛杉矶法院又收到了十几起针对高田公司缺陷气囊的集体诉讼。美国国会开始敦促美国司法部对高田气囊公司进行刑事犯罪调查。

当时,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高田公司在2004年进行产品测试时就已经发现了气囊产品缺陷,但当时上层管理者未对缺陷产品作出处理。

2015年1月,美国成立以美国前运输部长塞缪尔·斯金纳负责的专门审查小组对高田公司的生产流程展开调查,试图找出导致全球召回事件的安全气囊制造缺陷。

2015年11月,调查员分析了具体线索,确证大概1900万新车、2300万个高田气囊存在缺陷。美国交通部公开指责,从2009年至今,高田一直误导、欺骗了他们的调查。本田也发表声明,获悉了有关高田错报、篡改某些安全气囊测试数据的证据。

对此,美联邦政府发布2项新的命令,对高田政开出了7000万美元的罚款;同时要求使用缺陷气囊的汽车需在2019年之前完成召回。

2015年12月,美国交通部指出,美国已有8人因高田车安全气囊缺陷而死亡,而自四月首次相关死亡事故发生以来,全世界已有9人丧命于这一安全缺陷引发的事故,并有100多名车主受伤。

随着问题气囊导致的问题频发,伤亡和受伤人数继续上升。2016年4月,美国汽车上8500万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将被召回。并且截至2016年10月,高田问题气囊已在美国造成11人死亡。

2017年2月,日本高田公司对在美销售问题安全气囊过程中存在欺诈表示认罪,同意支付10亿美元刑事罚金与美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此前,美司法部指责高田过去10多年来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将公司生产与利润置于消费者安全之上。

2017年6月,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高田由于提供有缺陷的气囊而面临数十亿美元的负债,其正准备下周早些时候申请破产,从而减少因召回事件而造成的债务不断上升问题。同时,该公司正在与美国汽车零件供应商Key Safety Systems(KSS)达成收购协议。

6月25日,高田美国子公司在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负债高达1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而日本的母公司于本周一早些时候向东京地区法院申请了保护 ,同时表示将从均胜电子旗下KSS公司寻求资金帮助以及帮助其不断生产数百万套更换气囊的充气装置。KSS同意以19亿美元收购高田除了与问题气囊召回有关的全部资产。

东京证券交易所表示,高田股票将于7月27日退市。

高田家族可能未来不再是公司股东,管理层也将下台。至此,高田黯然倒下。

高田董事长兼CEO高田茂久在高田日本宣布破产后致歉高田董事长兼CEO高田茂久在高田日本宣布破产后致歉高田损失到底有多大?

据估计,更换有缺陷的高田气囊气囊召回事件开始于2008年左右,涉及全球约1亿台气囊,其中牵扯到包括本田、福特、大众、和特斯拉等19家汽车制造商的汽车。预计,回收事件至少会持续到2019年底,成本可能是100亿美元。

作为日本最大的破产案之一,高田正面临数百亿美元的气囊回收成本和债务,这也是近十年来的不断的召回和诉讼造成的。据相关统计,高田问题气囊至少造成了全球17人死亡,超过180人受伤。

即使已经申请破产保护,高田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尚未解决。作为高田最大的客户,本田表示还未与高田就召回达成最终协议,将继续与供应商进行谈判。

高田还面临着数十亿美元的诉讼费和与其他客户包括本田、宝马、丰田等召回的回收成本。

到目前为止,召回以及其他成本已经使高田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被迫出售子公司来支付罚款和其他债务。高田2017财年全年的净损失达到6.99亿美元。

业内人士称,高田将能够在破产后完成目前的全球召回,但如果问题气囊进一步召回的话,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该公司已向包括瑞典汽车公司Autoliv在内的竞争对手寻求帮助,生产需要替换的气囊。

高田自己也官方宣布承认,与很多汽车车商并未就召回达成一致协议,需要的时间比预想的要久,而且由于不知道气囊出问题的具体潜在原因,因此不确定伤亡事件是否会继续发生。

此外,高田还面临着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的集体诉讼。

高田是如何亲手葬送自己的?

从2008年到现在,问题气囊问题发酵了近10年,但高田依然未能挽救大的局面。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首先,面对问题反映的迟缓。2013年,高田茂久在总裁兼CEO斯特凡-斯托克离职后,再次担任高田总裁,被公司寄予厚望。当时,高田公司表示,由董事长高田茂久在次兼任总裁职位正是为了解决安全气囊隐患造成的影响。然而,高田茂久的工作进展显然不那么令人满意,2015年2月,因为不配合美国监管部门的相关调查工作,高田被处以每日1.4万美元的罚款。

2015年8月,高田公司日前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更新了关于安全气囊故障原因的调查。令人意外的是,该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缺陷气囊问题细节,这样的表态令全球的车企都感到震惊,也让受害者感到寒心。

显然,这种不积极调查、傲慢迟缓的态度是高田走向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在高田气囊问题不断发生时,高田公司并没有过于重视,继续销量相同材料的气囊,并多次“傲气”地表示“无法确认造成爆炸的根本原因所在”。

安全局部门一直怀疑“硝酸铵基推进剂可能起到一定负面作用,是安全气囊的问题所在。但高田并没有为此停止使用硝酸铵,并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材料”。 对于更新后的气囊,配方中依旧含有硝酸铵。

高田是全世界唯一一家使用硝酸铵作为原料的安全气囊厂商,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原材料以硝酸胍为主。实际上,在价格上硝酸胍比硝酸铵贵的多。

高田显然没有把产品的安全性放在首要考虑的因素。

高田的创始人高田武三在创立高田之初曾说过,“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我们不想走上这个危险之桥”。但现在,他的后继家族已经将高田推向进了坟墓。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