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不断攀升。而随之而来的是动力电池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一个12-17万的报废高峰,这些报废电池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未来电动车的发展趋势及环境问题,将带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的蓝海。但事实上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实际操作工序上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专业性不强、安全性差、拆解不规范等问题突出,行业亟待标准的规范。
6月29日,GB/T33598-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下称《拆解规范》)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下称《余能检测》)国际标准宣贯会正式在张家港举行,据悉,《拆解规范》已于5月17日公示发布,并确定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余能检测》已经通过报批,有望于2018年内正式发布实施。

宣贯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张铜柱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前景广阔,但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次标准的宣贯将有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本次《拆解规范》及《余能检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由广东邦普循环、宁德时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部门单位共同起草,是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不当的拆解容易带来电解液泄漏、短路起火、甚至爆炸等安全隐患。《拆解规范》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作业程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业性的发展难题,规范了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及拆解、专业性技术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废旧动力电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可能出现物理结构的松动和电解液漏液等情况,给废旧动力电池二次利用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废旧动力电池的剩余容量的检测方法无疑是其二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余能检测》规范了动力电池外观检查、极性检测、电压判别、充放电电流判别、余能测试等检测流程,为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检测提供评价依据。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服务部负责人曹雄表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拆解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条件不成熟,尽早统一标准有利于技术的稳步创新与进步。曹雄进一步介绍道,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仅占少数,技术难度较高,还无法实现盈利,未来两到三年内有望实现盈利。
《拆解规范》及《余能检测》的推出也是中国在动力电池回收上做出的重要一步,但如此还不足以规范整个市场。为了实现动力电池的更好回收及梯次利用,应该尽快从动力电池生产、回收流程上尽早设定统一标准,便于回收阶段的拆解和利用,减少拆解过程中造成的污染。

在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均刚刚起步,但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回收工作已经处于紧要关头,现场张铜柱透露,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拆卸要求、包装运输等规范也在积极制定中。
- 比亚迪1-7月累计销量破249万,新能源销量超二三四名总和
- 开启越野新时代 全新坦克500智享版诠释新豪华 新智能 新越野
- 百年奥迪,王者归来!一汽奥迪双车上市,领衔“油电共进”双线布局
- 智能科技加码,豪华积淀焕新: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上市展现全维实力
- 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上市,34.88万元起开启高价值智电出行新时代
- 秦L DM-i、海豹06DM-i亏电油耗刷新至2.6L,并将免费给新老用户OTA升级
- 比亚迪海狮06杭州上市:第五代DM技术+e平台3.0 Evo赋能,售价13.98万起
- 用大模型优化混动策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NEDC百公里亏电油耗刷新至2.6L
- 极氪009光辉上新冰玉白车色,售价78.9万起
- 保时捷营业利润暴跌91%!面临中国市场疲软和电动化转型缓慢双重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