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重磅新闻

1、车市增长进入新常态 全年涨幅3%


事件概述:2015年,新常态、微增长等词几乎成为全年车市的主题词。从去年5月份开始,车市整体销量连续四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此前高达两位数的高增长不复存在。同年10月,随着购置税减半等利好政策的出台,10月、11月的终端销量同比分别回升至11.79%和19.99%。尽管12月车市销量数据还未出炉,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受到前面几个月市场销量较低的拖累,再加上2014年12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基数较高,2015年12月的汽车产销数字同比增长不会太明显,故2015年全年增长率在3%的可能性比较大。

点评:连续多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在2015年戛然止步,并一路向下。全年低至个位数的增长幅度或将成为未来车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将与过去粗放式的扩张之路告别,转而走向更加专业化、集约化、细分化的发展阶段。新时期,各车企都需调整心态,沉淀完善自己。

相关报道如下:

低速增长成中国汽车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汽车企业进入不确定性风险多发期

新常态下车市结构调整 SUV与轿车争市场份额

2、“官降潮”席卷全年 车企大打价格战

事件概述:由合资车企发起的降价风暴几乎袭卷了整个2015年的车市,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甚至也被迫卷入其中。最早,在2015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上海大众宣布对旗下全系车型提供零利率信贷的优惠,同时多款车型均调低指导价,由此拉开了全年“官降”促销的序幕。随后,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汽车企业紧跟其后,通过调低售价、减免购置税和免息贷款等多种方式跟进降价。至7月,以北京现代、北汽绅宝、奇瑞风云为首的多家车企再次掀起了第二波“官降”大浪潮,一时间“五折、狂降、清仓……”等口号不绝于耳。

点评:整体经济走缓,中国车市应声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车企也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为了完成年初制定的销量目标,消化高企的压库,下调车型售价可谓是最直接的方式。然而,从终端销量表现来看,“官降”对销量的提振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全面开打的“价格战”反而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持币观望的心理,以期获得更多的优惠降价。如此一来,虽然靠价格让利赢得了短暂的市场销量,但终不利于整个汽车产业的良性稳健发展。

相关报道如下:

从加价提车到赔钱卖车 主流车企“官降”忙

魏建军收回承诺:长城哈弗H8全系官降

全国汽车销售3年来首现负增长 官降潮市场不买账

六成车企"中考"未及格 下半年大概率官降

3、小排量购置税减半政策出台 效果明显


事件概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止,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据悉,为期15个月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将惠及超过1700万辆小排量乘用车。而在此政策公布之后,10月开始车市就明显回暖,10月汽车销量即同比增加11.8%,11月更是刷新了历史记录,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1月1.6L及以下乘用车销量为155.66万辆,比上月增长16.5%,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 29%,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5.3个百分点。11月1.6L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销量的比重达70.9%,比上个月提高1.9个百分点。

点评:从2015年10月、11月的销量数据来看,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然而,小排量购置税减半政策在中国汽车史上并非第一次采用,2009年这一政策的实施助力中国车市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时隔多年,与当年体量小、增长快的市场环境不同,2015年的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基数大、增速缓的新常态发展趋势,各车企要认清现实,切勿将“购置税减半”这一短期政策导向当作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

相关报道如下:

购置税减半打鸡血成功 中汽协倍增明年增速预期

购置税减半成车市强心剂车企谨慎布局小排量车型

购置税减半谁尝到了甜头?

4、SUV继续走红 自主份额回升


事件概述:虽然2015年车市低迷,增速只有3%,但是SUV的持续火爆却成为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亮点。SUV市场的终极销量甚至已经极大拉近了和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轿车的差距,据悉,2015年1-11月,轿车产销1040.51万辆和1042.03万辆,同比下降8.19%和6.25%;SUV产销546.06万辆和542.24万辆,同比增长48.20%和51.12%。在SUV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自主品牌,今年的市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 2015年前11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占总量的41.10%,较2012年38%左右的份额已经回暖。

点评:如今,车企要是不在SUV市场投放点什么产品,恐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造车的。很明显,2015年这一市场的火热度丝毫没有减退,想必车企在2016年的投放力度必将是有增无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SUV市场终不可能一直延续两位数高增长,各车企还需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尤其是自主品牌,在历经了2014年连降12个月市场份额后,如何延续2015年迎来的这段短暂春天,或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相关报道如下:

自主品牌汽车开启“逆袭”模式

谁助自主品牌逆袭 SUV还是新能源

2015年1-11月自主品牌前十畅销车销量:SUV占6席

5、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车企再次布局十三五

事件概述:在一系列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带动下,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15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有专家表示,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无悬念。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各车企早已借势纷纷发布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目标。据悉,国家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累计总销量目标是500万辆,目前八大自主车企(长安、上汽、一汽、广汽、东风、北汽、吉利、奇瑞)公布的目标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320万辆。

点评:在汽油车“摇摇无期”的大势下,新能源车被关注的比重持续增加。同时政府对各地新能源汽车不限行、免摇号的政策扶持,以及大力度的经济补贴,让新能源汽车市场备受恩宠。然而,一个市场的发壮大必须要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优胜劣汰,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早断奶方能自立自强。此外,更多的产品丰富性,加强基础设施充电桩建设、服务网点的建设也该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重点考虑的环节。

相关报道如下:

2016年汽车市场或增长3% 新能源汽车成重点

2015年特斯拉共销售50580辆电动汽车 完成年度计划

五部委强推新能源车充电新国标 近半企业或遭淘汰

6、乐视、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扎堆进军汽车业


事件概述:自2014年开始,各大互联网公司便纷纷宣布将跨界造车,不乏腾讯、百度、乐视、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巨头。进入2015年,互联网企业意图进军汽车业的动作更是频繁。2015年12月,百度宣布与宝马合作的无人驾驶车,随后,又宣告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并计划将在三年内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同在12月,乐视宣布与阿斯顿•马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打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此外,由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易车网李斌牵头,京东、腾讯、高瓴资本等作为股东的蔚来汽车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点评:汽车行业作为传统制造领域,历经百年琢磨探索,专业复杂程度外界难以想象。互联网公司想要造汽车,除了要破解技术难关,还要具备生产资质、资本等必备要素。在此,有必要提醒一下各公司,在真正踏入造车这滩“混水”之前,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几何,否则一番折腾之后却换来梦一场,影响企业后续发展。

相关报道如下:

汽车业站在“互联网 ”风口

蔚来汽车全球招兵买马 为何互联网企业爱造车?

汽车人扎堆互联网造车:技术噱头OR股市搞头

7、“僵尸车企”退市 加速淘汰利于行业发展


事件概述: 车企退市制度的实施要追溯到2012年7月,当时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次年,便发布《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共涉及48家车企,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时隔两年,到2015年11月12日,工信部网站对2013年公示的第一批“劝退”车企执行情况进行了通报。其中,包括横店集团神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汽车修造厂等14家车企被停止生产资质,且不得更名迁址。2015年12月,工信部又公布了第二批“劝退”车企名单,对92家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予以公示,公示期从2015年12月1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止,为期两年。

点评:在业内看来,“僵尸车企”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这些拥有生产资质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车企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就是高价出卖生产资质即“壳 资源”。在此前生产资质“终身制”下,拥有生产资质的地方小企业可能凭借“空壳”向收购企业漫天要价,妨碍行业重组。工信部出台的这一车企退出机制,拔掉了这棵“摇钱树”,有助于汽车行业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关报道如下:

寻找中大燕京:一家“僵尸车企”的前世今生

14家僵尸车企退市难改车市“散乱小”

工信部发布僵尸车企劝退名单 不合格10月前将退市

8、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放开

事件概述:非生产汽车的企业能不能生产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业从无到有的十余年来,这一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然在2015年,这一答案出现了松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准入政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表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放开从传闻到落在了纸上。同年11月,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若干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一举动被视为国家部委首次披露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门槛放开的进展。

点评:一边是“僵尸车企”的劝退,一边是生产资质的放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机制上不断完善优化自己。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放开,给一大批有造车梦想的外行们带来了机会,也给方心未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腾出更多的、可能的发展空间。同时,为了达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累积产销量达到500万辆的宏伟目标,非汽车生产企业等新鲜血液的进入或有望将这池水搅活。

相关报道如下:

汽车生产资质破冰 机制改革促产业升级

生产资质即将放开 新能源车鲶鱼效应再发酵

工信部:将有非汽车企业获电动车生产资质

9、上汽合资公司更名终成行


事件概述:早在2015年春节前,业内就传出消息称上汽集团欲将旗下合资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更名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上汽集团方面称,此举是董事长陈虹为了加强上汽集团市值的管理。在经历大半年的传闻后,上汽集团旗下两大合资公司更名的消息终于有了进展。2015年6月12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其名称的变更通知函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其子/分公司将对其公司名称进行变更”,而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新名称的启用日期为2015年7月1日。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则在2015年12月11日,对外发布更名公告,公告显示,自2015年12月7日起,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点评:从更名时间点可知,上汽集团在推动两家合资公司更名的工作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其中遭遇阻力最大便是大众集团,不过,2015年下半年就有了转机,想必与大众集团在全球爆发的大规模柴油排放造假事件不无关系。伴随着上汽通用、上汽大众更名的相继成行,上汽加强集团市值管理的工作也算是告一段落。更名后,显而易见,通用、大众前面的“上汽”两字明显就成为了归属化的属性,强调的则是“上汽”品牌。

相关报道如下:

上汽系合资公司更名意义大吗?

上海大众更名:看放下架子的大众和上汽

上汽更名着力发展自主 18个月推出13款产品

10、《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发布 将破行业垄断


事件概述:2015年9 月29日,交通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八大部委联合发布了《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办法要求,各汽车生产者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向交通部备案其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有关信息。汽车生产者应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 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向所有维修经营者及消费者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地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不得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排除、限制竞争,封锁或者垄断汽车维修市场。同时,汽车生产者是信息公开的主体,对未公开或未有效公开维修技术信息且整改不合格的,交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点评:《办法》实施的初衷是,欲在制度规范层面,打破我国汽车维修技术被4S店垄断、维修服务费用高企的局面。作为汽车反垄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维修信息公开涉及到主机厂、4S店、配件厂、独立维修厂等各方利益的重构。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无论能否对经销商的生存格局造成冲击,转型与升级都势在必行。

相关报道如下:

汽车维修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汽车反垄断剑指经销商

汽车维修信息公开要点

八部委:汽车维修技术信息须无差别无延迟公开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1-05
温故而知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重磅新闻
1、车市增长进入新常态 全年涨幅3% 事件概述:2015年,新常态、微增长等词几乎成为全年车市的主题词。从去年5月份开始,车市整体销量连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