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篇】一汽-大众的“下一个25年”

网易汽车9月9日报道


2016年是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2016年2月6日,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为期25年的合资合同到期,而在此两年前的2014年,在中德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见证下,一汽和大众重新续签了25年合作协议。

对于一汽-大众来说,2016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意义。在25周年感恩之夜前夕的媒体沟通会上,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第一(财务)副总经理赛德利(Rainer Seidl)、人事副总经理郜德吉、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商务副总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董修惠、董事、党委书记范希军等一汽-大众经管会成员悉数到场,分享25年来的收获和经验。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崭新开启的一汽-大众“下一个25年”。


张丕杰:品质与创新驱动启动一汽-大众2025战略

一汽-大众的愿景是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在过去的25年间,一汽-大众是中国汽车时代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促进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显著意识提升的同时,创造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多项 “第一”。比如“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第一个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4S店”、“第一个配置ABS”、“第一个采用自动变速箱”、“最早开辟中国家轿时代”、“用时最短实现产销1000万辆”等等。


尽管如此,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在展望未来之时,也坦诚反思了一汽-大众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教训和弯路:“过去的不足,在SUV车型总市场比例快速提升,(一汽-大众)对此准备是不足的。对新能源、互联网+等方面,我们的起步也比较晚,当然我们会强调想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起步是要晚一些。”

尽管如此,一汽-大众对于未来是充满信心。“这些短板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不仅经管会关注,董事会也在关注这些短板如何去克服。”张丕杰谈到。

根据规划,一汽-大众未来产品总数将达到30款车以上,其中11款车是新能源车,而首款SUV车型也将于2017发布。

张丕杰表示:“一汽-大众在成立25周年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了未来,目前正在启动一汽-大众2025战略,未来将持续保持现在的发展姿态,保持创新、驱动发展,并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动力。”

从15万辆、30万辆到50万辆,再到百万辆管理,二百万辆级企业规模,一汽-大众不断突破体系能力提升各个时期的关键性门坎。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总量的增长,企业规模离天花板越来越近。一汽-大众 “下一个25年”必将经历的企业创新阶段,将面临互联网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快速变化与突破。“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再大的企业也会落伍,“恐龙也会灭绝”的”,谈到创新与未来时,张丕杰也谈到了一汽-大众的忧患之处。

对于创新能力的强化,张丕杰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并不是创新的全部,传统优势的持续创新同样重要。比如手感更好、声音更好听的操作旋钮,优化背光让客户更愉悦,通过大数据应用满足客户在数字服务方面的需求等等。

“无论怎么变化,企业在新能源方面有自己创新的路径。现在都提新能源车,新能源车面对很大的课题,所有车企的计划都是基于政府政策制定,没有市场依据。一汽-大众怎么突破?这是我们研讨的方向,一汽-大众未来的阶段通过快速的变化、持续的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

郜德吉:想要秋天收获就要春天播种

一汽-大众在25年之中,不断培养人才,也向中国汽车工业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副总经理郜德吉首先归纳了过去25年中,一汽-大众在人才体系方面的收获和经验。

一汽-大众素有“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黄埔军校”之称,对此,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副总经理郜德吉认为,人才是一汽-大众最宝贵的财富和取得成功的基石。

想要在秋天收获,就必须在春天播种。郜德吉透露,一汽-大众根据不同人群分别制定了能力模型,让每位员工入职之初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目标。基于这一目标,一汽-大众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是成体系的,25年来形成了“科学选拔、系统培养、有效激励”的三大特色,而且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在第一个科学选拔环节,一汽-大众不仅在国内入口上优中选优,还动用全球视野,在海外市场招聘人才。员工进入公司后可以根据通过管理和技术两个方向进行选择,并通过一汽-大众特有的AC评测体系进行晋升,目前该体系已经提拔出将近160名二级经理。


在系统培养阶段,一汽-大众除了将员工纳入各类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在这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一项“复制培养”模式,郜德吉介绍:“从2009年至今,累计有近12000名工人和400余名管理人员在长春基地进行复制培养,实现了西南基地(成都工厂)和华南基地(佛山工厂)建成后产量的迅速爬坡。”

此外,一汽-大众的有效激励政策同样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活力。除了最传统的物质奖励以外,郜德吉表示,公司更加关注员工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要:“我觉得要想留住员工,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住员工的心。”

在“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一汽-大众接下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怎么调整?郜德吉表示,调整主要在3方面:深化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成为战略伙伴和变革推动者;有序开展人才培养,打造工匠型人才;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储备,打造跨界人才。

郜德吉认为:“要用前瞻性思维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因此,一汽-大众人力资源体系未来将继续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的各项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董修惠:怎么面对未来的竞争,这是摆在面前严肃的话题。

在过去的25年中,一汽-大众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市场的检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商务副总经理董修惠首先感谢了用户、经销商以及媒体。“四川的一个用户,光高尔夫就7台车,正是有这样的用户,才筑起了一汽-大众持续发展的机会,才有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董修惠如是说道。

此外,董修惠认为一汽-大众在25年来引领了中国汽车营销先进的理念。他表示:“当年奥迪引入中国的时候,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根据中国客户的喜好,非常坚决的制定了“加长战略”,现在高端车进入中国都引用了这个策略。”在高尔夫车型的策略上,一汽-大众同样是将两厢车引入国内的“先驱者”。

而且经过二十多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汽-大众构建了非常完整、成熟的营销体系。两个品牌1200多家经销店,经销店的分布率很高。


董修惠介绍道:“经销商这么多年和一汽-大众风风雨雨走过来非常成熟,很多都是老店。做过一个统计,50%以上都是有8年以上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但面对中国车市的新常态,一汽-大众如何面对竞争?

董修惠认为,增强目前800万用户的黏性非常重要。在品牌方面,首先要做好品牌的锐化,根据客户群体来使产品的标签更加鲜明;接着做好品牌的一致性。

此外,还应该处理好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相生共赢是我们的定位”,董修惠如是说道。

赛德利:中国市场对大众集团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25年中,一汽-大众累计产销整车超过了1250万辆,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一副总经理(财务)赛德利看来,这样的成功“得益于中德双方的精诚合作、优势融合,这是中德双方最具智慧的战略抉择。”

同时赛得利也表示,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汽车市场和大众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全球的市场销量为512万辆,中国市场的累积销量就超过了186万辆,占比三分之一以上。


在赛得利眼中,每一名一汽-大众员工都是一名真正的“汽车人”,因为“德国制造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一汽-大众员工的血液中,质量意识也深入一汽-大众每一名员工的内心。”

反过来,在25年的合作中,德方也从中方学习到了很多经验,赛得利认为,中国员工身上的学习精神与德国的工匠精神有机融合,让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合资车企的成功典范。

今年5月,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赛得利透露,未来几年,大众将向中国大力投资,不断优化基地布局和产品建设。

赛得利表示,在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趋势的推动下,一汽-大众中德双方已经开启了全新25年的合资合作,积极迎接未来挑战,而一汽-大众也会在这一承诺下全力以赴。

温泽岳:每年5000万欧元投资强化研发能力

任何一家车企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品这一硬实力,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表示,一汽-大众拥有了大约1700名研发人员,每年研发投入达到5000万欧元。另外,投资超过4千万欧元的研发能力中心和目前正在建设的投资超过15000万欧元的农安性能试验场都为研发能力提供了保证。

温泽岳介绍道,使用大众集团现代化强大的技术模块和具有高度职业技能的员工团队,一汽-大众从研发阶段就为车辆注入了高品质的“德系基因”。

此外,在过去的25年中,一汽大众的每款车型中都融入了最好的技术和生产员工最好装配的技艺。温泽岳表示,大众在基地中投入了最新一代的高速伺服压机线以保证品质。


在完成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一汽-大众仍然未将环保抛在脑后。温泽岳称:“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涂装车间:我们采用了无中涂的大众涂装工艺,并使用干式漆雾分离系统,从而减少90%的用水量。整体上我们实现了每个新基地每年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在展望未来的25年时,温泽岳透露,一汽-大众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带来SUV产品以及全新的技术和车型。同时,一汽大众也正在平行建设三个新基地,分别位于佛山、青岛以及天津。

范希军:未来深耕家文化、将开放学习

此外,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非常出色的提升企业软实力,而一汽-大众独特的企业文化,也在过去25年中起到了凝聚、发展的作用。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范希军认为,在过去25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汽-大众人对中德双方股东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传承了一汽人“忠”“严”“会”,吸取了德国大众集团严谨、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形成了学习、进取、合作、创新的企业文化。


范希军表示,在未来,一汽大众将要深耕其特有的“家文化”,“把中德员工、供应商、经销商以及不同基地的文化融合,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各个阶段视为一家。”

此外,范希军称,在互联网时代,一汽大众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向客户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世界先进学习。”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9-09
【未来篇】一汽-大众的“下一个25年”
网易汽车9月9日报道2016年是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2016年2月6日,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为期25年的合资合同到期,而在此两年前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