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炳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共迎汽车新生态

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汽车安全、环保与雾霾、交通拥堵、停车、加油充电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建立和谐的汽车社会越来越尖锐地摆在整个产业面前。2017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充满变数的一年。5月15日,2017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正式开幕。论坛中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汽车产业机构、跨国公司专家、企业家共同探索产业最新趋势。2017中国汽车论坛就当前产业核心焦点和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以下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规划部部长 付炳锋的发言实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规划部部长 付炳锋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规划部部长 付炳锋

付炳锋:感谢协会给我这个机会,刚才来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个会场还是很热烈的。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我报告的题目是《以智能网联促汽车转型升级,加强质量效益型企业的建设》,大概分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驱动力。关于这一点昨天和今天的大会上,也做了很多论论述,我在这儿快速地过一下。一是宏观战略机遇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为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汽车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前不久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1668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把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的突破口。董扬会长这两天在论坛上反复强调,作为国家意志形成了政策带动市场,市场拉动企业,企业和行业共同技术进步。可以这么说,是制度自信的表现。总书记提出四大自信,其中制度自信也是我们强有力的推动力。

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迫切的要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中国汽车工业可以说已经进入低碳化为主题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升级阶段。促使节能与新能源快速发展,这一点应该说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推动,中国的汽车工业在节能和新能源方面,尤其是新能源方面和智能网联方面,应该走在了世界前列。前不久苗圩部长在访问德国能源部长的时候,德国部长也非常谦虚,提出现在西方在节能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发展方面,可能还是有一些慢,就是没有跟上中国政策法规发展的节奏。

还有一点中国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在全球是最高的,大家看到这个数字也比较惊人。这一点也给我们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车这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球一线城市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上午有几位嘉宾也提到了,现在在伦敦、巴黎全球一线城市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在行业竞争地位上来看,也体现了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汽车企业与全球的各大企业同台参与、共同进步。在法规方面,世界的一些组织也提出来与中国协调发展,技术上要相融,创造一个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30年,走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一个新的格局。之前我们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我们总说引进了技术,丢掉了市场。今天大家可以非常欣慰的看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我们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和全球的知名企业走到同一个平台上来进行共同的发展。

产业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给企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从供给侧结构改革来看,产品技术是不断的提升,我们还有好几个论坛主题,都涉及到产品方面。同时对汽车制造业也带来了深刻变革,智能智造将彻底打破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定制。这一轮主题论坛,这也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才能带来效益。大家知道过去几十年西方的汽车行业基本型,基本它的价格很低,买的客户也不是很多。真正的挣钱的是它个性选择的配置。今天来说在智能网联的大环境下,汽车产业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一个亟待需要跟上的课题。所以可以这么说,效益是来自于满足个性需求。

同时共享出行,为产业项服务型转变,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过去我们做OEM是以制造、销售为主题,逐渐将以使用、服务、出行为主题。效益转变也非常巨大,过去传统方式以造车卖车的主的,已经不是未来我们所走的道路。未来一定是一个汽车跟互联网深度融合,将要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服务。

报道一下智能网联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法规标准的完善,受到国际化汽车的高度关注。今天德国的一位行业人士也特意提到了,中国在标准法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和国外的协同发展。除了车辆本身涉及到的控制预警,还有信息识别、互联,以及这样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跨行业的相关标准的体系建设,这里包括通讯、定位、智能城市以及法律的保护、社会的安全,个人的安全、信息安全等等。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智能网联方面一些标准在形成,在专业层面在积极的探讨。最近我们也知道发改委也介绍国家队智能网联的长期战略做了部署,要统筹协调,要给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二方面是基础设施的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动技术进步,智能网联汽车离不开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快速处理和互相的传递。那么由超算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也保证城市的交通安全高效的运转。从空间覆盖上来看,大家能够看到更加精确的定位和足够带宽的网络覆盖,将给汽车在出行过程中传递更加丰富的一般性的信息。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实时的传递智导的服务,感知到无限的外延空间。现在汽车行业大家做得最多的是,给这个汽车再开发它的感知系统。开发了这些系统,它的极限目标大家都希望做到驾驶的这个人,和我坐在车上的人一样的聪明,一样的反应敏捷,这仅仅是车的这一端技术上的要求。大家也知道我们在道路上行使,三厘米以外的事情我们不一定知道,我们在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前面是怎么分线的。我们进入一个隧道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隧道是否拥堵,我们就扎进去了。未来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时代,人们的感知空间将得到无限扩展。所以已经不再是看得到的空间,而是能想得到的空间。

你要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智慧城市、互联汽车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可靠性我们深在车里,而漠视世界的感觉。所以为实现智能交通和打造智慧城市,也必将要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讯设施的建设,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这张图说的是车,刚才也提到了,专家们也提出有八项技术,这对汽车行业来说,专家们都在研究这样一些技术问题。当然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车未来究竟要复杂到什么程度?人上的智能电脑能不能达到人的这种敏捷判断?要实现这种判断,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所以我们感觉到未来的交通,我们应该相信是建立在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下。大家说我的车判断忽然前面车上飞下来一块木板,这个事情就非常复杂了。所以我说应该是考虑到一个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而不是现在一些混乱的现象出现。

车与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融合课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我们感觉不可能把每一台车都装上一个像人脑智慧这么灵活快捷的,反应周边事物的电脑,我们车将非常复杂。所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一定是和智能汽车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技术结合节点,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些观点。实际上谷歌在开始探讨的时候,在车上放一个感知器,他希望能感知周围的一切,然后在车里面处理,处理之后做出迅速的反应。我感觉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使人的感知无限扩大的城市的一个快速大脑。所以前面也提到了未来超算可能会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技术支撑。

大家知道超算技术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超算“太湖之光”,已经达到了当今美国最快计算机两倍还要快的速度。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智慧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超算电脑。可以准确地定位每一台车,可以准确输出城市的情况,可以实时的地。是不是我们的车也不用做得那么复杂,我们不用给那么多的成本,把车越做越复杂,这是关于这方面的粗略探讨。

应用示范的推广,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这一点也引起大家广泛地注意。今天在国家积极倡导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嘉定这边的领导也提出了,应用示范的活动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广泛开展起来了。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示范的测试,这是智能网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今天上午也提到英国一位人士谈,说英国在智慧城市方面更加开放。我想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更加开放管理制度,所以我们的公安现在嘴太大了,说不行,什么都不行,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这一点我想也应该借助国外的一些开放制度,促进我们智能交通的建设。

第三点简单汇报一下,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发展的规划。

中国一汽在2015年发布了挚途战略,明确了各个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一汽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技术路线和规划。集团有领军人物。作为老牌的传统企业,一汽也非常重视企业的转型方向,将深耕智能网联技术,积极创新服务出行。未来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汽车智能和移动出行服务的提供商,这一点我们也在积极和相关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跨境融合方面,我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构建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攻克网联汽车的内脑、感知、学习等一些技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共同创新,也着力解决智能汽车一些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点,打造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基于大数据挖掘个性化需求,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众创众包平台,提供个性定制产品和服务,建立服务型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实际上对传统制造业影响非常大,大家知道过去我们能做到的给用户的现在是非常有限的。未来在一互联网这样一个环境下,在快速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沟通,整车企业为用户不断提供他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同时也可以在他使用这个车的生命周期内,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甚至也在探索开发可装修、可翻新的一些技术。可以这么说,个性化定制一定不是今天汽车的这种模式,也不是今天汽车开发的模式,它一定是最大限度从设计上,已经创造了客户所能满足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带来汽车四大工艺的革命性的变革。我们不大可能四大工艺,然后大批量的生产,然后把这个车来交给经销商,然后经销商再送给客户。送来的车,实际上也是个大批量产品,这也涉及到老牌企业在制造领域将来的深刻变革。

最后中国一汽愿于行业中的所有参与者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的产业生态的到来,谢谢大家。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