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者 · 犇跑# 解码软通动力的“原动力”

作为一家在世界多地设有超百家分支机构、拥有超7万员工的中国领先数字化服务商,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软通动力”)可谓是一艘不折不扣的“巨舰”。十余年来乘风破浪、奋楫笃行,即使疫情也未能打乱其不断前行的稳健步伐。

近日,笔者采访了软通动力首席人力资源官、重大客户事业群总裁黄颖先生,让外界看到了这艘巨舰步履坚定、加速挺进、行稳致远所依靠的动力所在。

疫情之下的“逆势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掀起的风暴,使得人类生命健康和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软通动力作为一家全球布局的企业,首当其冲所受影响非常巨大。即便如此,软通动力2020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逾20%,行业头部客户规模持续攀升。

对此,黄颖表示,能够对抗此次危机,得益于软通动力的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应急机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机制受益于多年来在供应商发展计划、能力发展计划等方面的能力支撑和强化,帮助我们最大程度避免突发事件对服务连续造成的影响。

疫情发生后,在保证员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软通动力与政府、客户、内部各组织协同作战,全员抗疫、积极推动复工复产。

具体到业务维度,软通动力围绕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数字化运营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强化六大措施,有效保障了年度整体业务的稳步增长。

第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践行大客户战略,拉通咨询与解决方案、云智能、IT基础设施等服务能力,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聚焦两大核心业务,强化项目与流程管理、交付质量、内控与安全合规、资源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第三,促进组织成长,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构建柔性组织为目标,落实组织结构和核心管理平台标准化,实现上下对齐,左右拉通和深度协同。

第四,围绕卓越运营这一企业核心战略关键,强化运营管理的精益求精。

第五,启动城市战略,围绕区域市场精耕细作。软通动力目前在中国设有北京、南京、杭州、西安、武汉、成都、深圳七大基地,最大程度贴近客户、切近需求。

第六,重视品牌投入,持续提升影响力。2020年,斩获软件和信息技术竞争力百强企业前20强,同时也是中国数字化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十强创新软件企业等。

两个印记“数字化”和“华为”

业界提到软通动力,大多会联想到几个关键词,而“数字化”和“华为”无疑是其中最为鲜明和突出的特质,它们深深烙印在软通动力的发展基因中。

黄颖在回顾软通动力发展史时表示,一个是最初凭借金融解决方案在行业中崭露头角,而另一个则是与华为长达十余年的紧密合作,这些是软通动力得以持续壮大的主要因素。

如今,软通动力已成长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领军人,在金融、通讯、教育、交通、物流、零售、能源、运营商等诸多行业建立起领先的竞争优势,成为诸多ICT领域头部企业争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稀缺资源。

金融行业中,软通动力借助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业务触角拓展至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等泛金融的各个角落。例如,软通动力联合华为打造的保险核心业务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承保业务线上效率不高、功能弱、用户体验不好等问题,使之成为保险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目前,该方案已在诸多保险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

教育行业中,软通动力推出基于华为云的高校一体化教务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使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校用户面临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培养模式不够灵活、排课效率和数据质量不高、选课服务无法满足需要等。系统以校园统一混合云平台为基石,融合应用与数据,成功构建“一个平台、六大能力”。一举解决了曾经根深蒂固的顽疾,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管理能力。目前,该方案已在国内重点高校得到成功实践。

可以看到,作为华为的战略合作和同舟共济合作伙伴,软通动力与华为在各自的发展生态环境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双方的企业文化中,也常能看到交相辉映的默契,双方都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这份默契始于2001年,通过持续改进的服务管理体系和优质的交付质量,软通动力已全方位服务于华为所有产品线。业务从单一的ITS服务,逐步向集成服务、产品与解决方案、华为云及其各生态领域不断迈进。在此过程中,软通动力始终与华为保持长期战略一致,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企业服务等领域,面向云市场在商业机会、业务拓展、专业服务等领域展开多维度深度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数字化服务。

全面拥抱华为,全面拥抱云

“软通的战略其实是增长战略。”这也是软通动力掌舵人,集团董事长刘天文先生近期所阐释最多的一句话。

因为只有增长才能持续为社会和客户带来价值,只有增长才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回报。“这个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一直向前走。”黄颖说。

从早期为大型企业做内部财务系统开始,到现在软通动力已经覆盖全行业数字化服务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在董事长刘天文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公司稳步和高速成长的路线与轨迹。

这其中,面对每一次战略选择,软通动力都非常笃定。这其中有对整体行业的洞察及市场形势的判断,也有对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执着追求与奉献,更有与华为坚定不移地同心携手。

在采访中谈到,过去十几年云计算发展突飞猛进,“云优先”策略已经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务、金融、交通、物流、教育、工业等传统行业加速渗透,已然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在疫情催化、新基建推进的数字经济大环境当下,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上云的过程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更多的企业让业务能力内生于云,由现在的On Cloud进阶到In Cloud,基于云技术架构来构建全场景业务。

近几年,华为云以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战略高速发展,构建开放生态,与更多垂直领域的开发者深度融合。软通动力全面拥抱华为云,不仅仅是双方合作的需要,更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需要,是软通动力自身持续增长与发展的需要。软通动力快速融入开放、合作、共赢的华为云合作伙伴体系中,加大伙伴能力中心和精英服务商计划的资源投入,坚定不移地携手华为联合创新,同舟共济,共同肥沃华为云生态业务的“黑土地”。

华为云为软通动力全面云化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平台。目前,软通动力依托华为云平台实现了自身的全面云化,先后实现网站上云、产品与解决方案上云、工程上云、办公上云、核心系统上云等。同时,软通动力联合华为共同助力多家大型企业的云化落地:

在ABB和布勒物联网平台跨云迁移项目中,软通动力依托华为云提供云规划、方案设计、全程云安全评估、威胁建模、代码检测、安全服务实施等技术服务。实现应用与服务向华为云的迁移,帮助客户维护成本下降30%。

在山东新时代药业消防指挥中心项目中,软通动力携手华为云充分利用现今成熟且先进的大数据、AI、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对园区内相关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与深化设计,形成以科学化管理为主旨的智能深度应用,帮助客户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提升园区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济南历下区,软通动力与华为云成功落地鲲鹏&昇腾、软开云“两中心”项目,为区内企业提供上云、数字化转型运营服务。

双方成功合作项目不胜枚举,采访中黄颖还表达了对软通动力和华为未来合作规划的美好憧憬。

“第一,基于华为云底座,依托软通动力在金融、教育等各领域的沉淀,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做领域内的数字化转型专家。

第二,基于华为云产品的落地交付能力展开合作,发挥软通动力强大的资源供给优势和高质效交付能力。

第三,基于华为云构建云咨询、云设计、云研发、云实施、云运维、云迁移等端到端的云服务能力。

第四,作为华为云‘同舟共济伙伴’,在全国布局华为云伙伴能力中心团队,丰富华为云生态体系。”

  人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如今的软通动力有着超过7万人的庞大规模,这样庞大的员工队伍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需要拥有强大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对此,黄颖表示:“人才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人才是企业一切战略、使命、进步的实现基础,软通动力的发展也同样得益于识人育人、知人善任。”但他同时强调,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也最重要的还是基于对业务的深入理解。

软通动力建立了与企业运营效率相匹配的人才管理机制,并创新提出并建立“人才供给与发展中台”,支撑企业进行市场拓展与业务项目发展。“人才供给与发展中台”也因此成为软通动力的四大中台之一(企业服务中台、人才供给与发展中台、供应商与生态交付中台、数字化与技术服务中台)。

同时,软通动力还专门设立了软通大学,在面向高管及员工强化赋能的同时,通过加强与各地高校的合作更好地识别和培养契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软通动力的人才培养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量身定做不同的培养计划,例如针对新入职员工设有新员工基础教育;针对项目中的各类关键角色如项目经理、测试经理、研发工程师等,设有各类关键技能培养计划;针对中高层管理和骨干员工,设有后备梯队培养、HiPo进阶计划等。

“为何我们如此重视人才?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黄颖说。软通动力是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企业,业务一线的员工是企业的“名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通过每一名直面客户的员工映射出来的,软通人的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专业技术、交互能力等表现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人才的价值观传承,其实就是如何把企业文化传播好,如何将软通动力的精神贯彻好。

不难看出,软通动力这艘巨舰拥有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力,既来源于对技术、行业能力的多年积淀,也来源于抵御不确定性因素和抗风险能力的历练;既来源于面临战略抉择时的每一个判断,更是来源于一个能够吸引和凝聚人才,激励和驱动人才发展的企业文化。这就是软通动力步履坚定,加速挺进,行稳致远所依靠的动力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