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容器平台为落地云原生按下“加速键”

在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看来,KubeSphere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KubeSphere的转化率还这么高,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先入者优势。“在国内,两三年前我们做KubeSphere时,巨头还没有关注到容器平台。”

其次是紧抓用户痛点。在这点上,周小四非常感谢OpenShift和Rancher。“当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做调查和研究,去发现OpenShift和Rancher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户的痛点。用户一定在寻找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们出现了。”

如KubeSphere重点提升了可观察性和监控告警能力,这是K8s的一大不足。正是在这方面的提升,使得KubeSphere迅速抓住了运维工程师的心。

第三是吻合用户的交互、使用习惯。这是周小四心中,KubeSphere与OpenShift、Rancher的本质区别。“KubeSphere提供的交互,绝非页面漂亮那么简单,而是完全以用户视角,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比如网络、存储、安全。微服务也绝对不会暴露Istio给用户。”

最后是贴近社区用户。“我们和社区用户是‘鱼和水’的关系,交融在一起。社区用户在促进我们,我们在为社区用户服务。KubeSphere也一定会保证开源社区的完整性。”

一个开源项目,一定是在技术、功能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才能完成从0到1。而从1到10的蜕变,则离不开运营。当KubeSphere在产品层面实现了对OpenShift、Rancher的超越后,周小四也将目光对准了运营。

“OpenShift、Rancher做得早,也有品牌效应,用户群足够大,这是KubeSphere需要加强的,我们希望在2021年在国内实现从1到10的突破。”

同时,当开源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离不开生态的打造。对此,周小四有着明确的边界划分:“KubeSphere的核心竞争是平台架构,并不是上面的应用。”

所以,诸如资源管理、监控、告警、日志等属于平台的功能,由周小四及其团队负责。平台之上的DevOps、人工智能等额外功能,则由合作伙伴负责。

基于这样的生态理念,KubeSphere 4.0版本将设计成完全解耦、可插拔的形式,即用户在开发应用时,可保持原有开发形式无变化。

按照周小四的说法:“对用户而言,这不是一个离散的、割裂服务,他们看不出是KubeSphere提供的服务还是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统称为KubeSphere Native服务。”

KubeSphere容器平台为落地云原生按下“加速键”

KubeSphere 功能架构

另一方面,当开源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商业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周小四也丝毫没有回避:“我们将提供KubeSphere.Cloud商业网站,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之一。”

在他看来,社区版和商业版并不矛盾,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商业用户付费就能招募更多的员工。对社区用户的话,原来承诺24小时解决问题,现在可以缩短到12小时内解决,是良性循环。我一直在平衡二者,如何照顾社区用户,也照顾有商业诉求的企业用户。”

尽管KubeSphere目前没有商业版本,但青云QingCloud已经基于KubeSphere推出了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QKE)容器云服务。

QKE 实现了在 QingCloud 公有云上交付 KubeSphere 容器平台全能力,并可统一管理跨云、跨基础设施的 Kubernetes 集群,通过极简的人机交互实现 CI / CD、微服务,以及集群运维管理,帮助用户更敏捷地构建云原生应用与统一管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