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现在还能入局吗?

2023年,是微短剧野蛮生长的一年。

微短剧中看似土气的赘婿、霸总、穿越等主题,却总能精准地击中大众的兴趣点,在用户的热烈追捧下,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高达373.9亿元,并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

据媒体统计,网易、天娱数科、完美世界、鼎龙文化、姚记科技等多家游戏公司,以及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直播公司遥望科技、以及微盟等公司纷纷跨界涌入短剧赛道。

而最近,微博上一则“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热搜,更是将短剧行业的热度推向了新高度。

不过呢,热搜中这对夫妇,陈瑞卿与何春虹,并非普通家庭。据企知道免费查企业平台显示,陈瑞卿为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企业成立于2011年。陈瑞卿名下还关联了13家企业,担任法人、股东、监事等职务。

△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主页 来源:企知道

早在2016~2017年,点众科技就获得了2轮企业融资,并成功孵化了多家子公司深耕网文市场。2019年和2020年,点众科技曾连续2次申请创业板上市,最终均主动撤回申请资料。此前招股书显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陈瑞卿、何春虹,陈瑞卿与何春虹合计直接或间接持有点众科技57.47%的股份。陈瑞卿与何春虹是夫妻关系。

△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融资记录 来源:企知道

2022年9月,点众科技从网文市场进行业务转型,进军短剧领域,再次成功踩中流量风口。春节期间,点众科技与知名流量操盘手咪蒙团队合作推出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成为爆款,上线当天充值过2000万元;此外,点众科技还参与出品听花岛的《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如此神秘的他》等多部热播短剧。据点众科技高管透露,去年9月开始,公司每月的充值收入,稳定在4-5个亿之间。所以才有了开篇的热搜。

但短剧真有那么赚钱吗?2024年,普通人还有机会入局微短剧吗?根据微短剧行业反馈与媒体报道,短剧行业同样存在着二八定律,即只有少数项目能够盈利,大部分项目可能会面临亏损。有业内人表示“春节档几部爆款短剧的出现,给外界造成了行业暴利的假象,吸引不少门外汉涌入,但圈内人都知道这只是少数。”就连陈瑞卿本人也坦言,短剧并非暴利行业,“收入和利润是两回事,我们的毛利率只有10%”。

其实在短剧行业诞生之初,它的商业模式并不健康。

一直以来,短剧公司拿着大把的资金做“投流”,反而在内容方面能省则省,在扣除剧本、平台抽佣等成本后,这些公司非但赚不到钱,还让一些擦边、暴力、低俗的微短剧泛滥。

据企知道免费查政策平台显示:从2022年开始,国家广电部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微短剧规范和支持政策。

△短剧产业相关政策 来源:企知道

一方面,加强对不良内容的监管,下架众多低俗、暴力等不良作品;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质内容的政策,鼓励创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上。

据了解,央视频、央视网正计划推出《中国微短剧大会》等一系列项目,新华社、新华网、北京广电等机构也将加入到精品微短剧创作中来,为行业正本清源。

同时,政策还引导微短剧行业向组织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

例如在今年1月份,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创作者结合地域文化和特色元素进行创作,这不仅提升了短剧的内容质量,还带动了相关旅游产业发展。

最近大火的短剧《飞扬的青春》,就是将浙江曹村镇的风光风俗深度融入了剧情,带动了当地餐饮和旅游同时,也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

展望未来,微短剧行业的红利期仍将持续。微短剧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品化和组织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持续引导,内容将成为微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想要入局微短剧行业的公司和创作者来说,更应关注内容创作和品质提升,只有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创新创作模式,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