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春节前催收 工行拒绝失信人贷款涉资99亿元

(原标题:多家银行春节前发催收公告 工商银行拒绝失信人贷款涉资99亿元)

临近春节,银行讨债忙。

近日,多家银行在报纸等渠道密集刊发了催收公告,信用卡催收、贷款催收均在列。

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共限制902万人次购买机票、353万人购买动车高铁票。此外,对于“老赖”,法院还实施其他信用的惩戒,包括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失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银行坏账催收仍以外包为主

近日,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通过不同渠道刊登了催收公告。

以邮储银行为例,其福建分行近日刊登了一则千余人的催收名单,公告称,“以下客户为我行逾期信用卡客户,信用卡透支严重,经我行多次采用电话、上门等方式催收无果,截至2017年12月4日,仍未还清透支款项。为维护我行的合法权益,现予以公告。请下列客户在本公告之日起十日内归还透支本息,否则,我行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之规定“经银行催告还款超过三个月而仍未归还的行为涉嫌诈骗”酌情向公安机关报案。也一并提醒其他逾期透支的我行信用卡客户及时归还信用卡透支本息,否则,我行也将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清收”。

除涉嫌诈骗外,银行还可以以恶意透支追责。建设银行在催收公告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银行催收手段有短信催收、电话催收、上门催收、法院起诉和外包催收,走到法院起诉的环节,大多是针对银行内部催收多次不还的“老赖”了。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邮储银行刊登的信用卡催收名单发现,平均个人欠款在1万元到10万元的居多,上述人士表示,信用卡逾期催收有金额小、人数多的特点,银行内部电话催收无果,法院起诉周期长,银行还是愿意交给外包公司做,一般和外包公司签订时,有最低追回数额的保底协议或者保证金,因此银行较为主动。“所谓术业有专攻,银行员工做催收毕竟不专业,交给外包公司,成功率相对高,也为银行节省下不少成本”。

某催收公司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负责的业务主要是帮助银行收回一年以上的银行欠款,欠款时间越长,追回后提成越高,月入万元并不困难,比如24个月以上的欠款,追回提成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

根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对于“老赖”,很多银行为了追回欠款,对于利息也都网开一面,主要针对人群是超过1年以上,逾期罚息比较大的持卡人,银行会对罚息进行一定减免,以鼓励持卡人尽快还款,保障银行本金安全。

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5.18亿张,同比增长8.35%,环比增长2.69%。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4.71张,而去年二季度这一数字为4.59张。

在信用卡不良贷款方面,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662.71亿元,环比增长1.85%,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36%,占比较前一个季度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不过,未来外包催收是否可行仍存未知。近日有传闻称,部分地区监管部门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信贷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将核心业务外包,其中包含风控、贷款本息代收代付以及贷后催收。

失信人将寸步难行

最高法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截至目前,共纳入失信人920万例,全国法院共限制902万人次购买机票、353万人购买动车高铁票。

同时,人民法院还与国家发改委等44家单位签署了《备忘录》,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多层面限制。截至目前,限制失信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17.2万人。仅工商银行一家就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127万余笔,涉及资金达到99亿元。

在部分地区,失信人还将登上银行显示屏。例如,在青岛,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将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银行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和LED显示屏、社区宣传栏等集中向社会公布,同时寄送给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送给银行、工商、房地产交易中心、车辆管理、发改委、建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部门)。被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将在行政审批、融资信贷、招标投标、守重评比、资质认定等方面受限,在全国范围内被禁止乘坐飞机、动车商务座、火车软卧、住宿星级酒店等高消费行为。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