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出大招:“物联网金融”亮相,赋予动产以不动产属性

6月29日,平安银行在上海重磅发布又一创新成果——物联网金融。目前,这一新技术已在汽车业、钢铁行业破冰,通过物联网技术,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变革供应链金融模式,带来动产融资业务的智慧式新发展,也将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 重振银行动产融资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疲软等因素影响,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行业纷纷陷入调整。银行、借款人、贷押监管机构等各方之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银行沿用多年的仓单质押、互联互保等传统的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信用恶化导致企业普遍陷入融资困境。

据平安银行贸易金融部负责人分析,传统的动产融资业务,企业将合法拥有且银行认可的动产交由银行委托的物流监管方进行监管,物流监管方通过派驻监管人员实施人工现场监管。在这种业务模式中,物流监管的质量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物流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现场监管人员的履责程度,银行面临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风险、预警不及时等一系列风险。

而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为银行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以正在试点的钢铁行业为例,平安银行联合感知集团引入感知罩等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在全国钢材交易的重点区域推进了大型仓库的智能改造升级,实现了对动产存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参与者均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科技打造新型智能仓单 规范商品流通秩序

事实上,早在2013年,平安银行就洞察到金融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带来的巨大创新空间,开始了相关领域的探索和布局,首先在品牌白酒存货业务中成功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押品溯源和追踪,提高了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成功破解了白酒动产业务的品质管理难题。随后,平安银行组建了物联网金融专业团队,系统性地开始物联网动产融资的新探索。2014年,平安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汽车物联网金融业务,实现了汽车监管业务的智能化升级。如今,平安银行把目光再次投向已经历深度调整的大宗商品行业,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重新撬动这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基于国内钢厂和钢材重点集散地的分布,平安银行正联手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仓库的物联网智能改造升级。改造后,在货物卸载过程中,重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入库货物的重量,并传输至后台仓单管理平台。同时,定位设备实时监测和采集入库货物所存放的仓库位置信息,仓库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货物是否卸载至正确的库位及监测作业完成进度。系统通过自动比对前端设备采集的货物重量数据与录入的重量数据判断是否装卸完毕。如装卸完毕,则扫描设备对入库货物进行3D轮廓扫描,并将所采集信息传输至仓单管理平台。扫描完成后,仓单管理平台根据仓库位置、库位、货物信息绑定生成仓单,并对仓单锁定,激活报警服务。仓单处于锁定状态时,对仓单项下货物进行任何未经许可的操作时,系统将自动产生预警信息,同时将预警自动推送至移动监管端APP,库管员和银行人员及时收到预警并采取行动。

此外,平安银行还将致力于把普通仓单打造成具备标准仓单属性的“准标单”。这种新型仓单将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特点,同时拥有标准化程度高、流通性强等诸多优势。首先,物联网技术使得仓单项下的实物被特定化,且仓单与实物之间可建立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对应关系。仓单甚至还可以绑定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使得仓单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从而有效解决现行仓单中存在的虚开仓单或重复开单等问题。其次,通过推动仓储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成国标仓单,倡导仓单格式和记载要素标准化,并推动仓单编号的生成规则规范化,仓单将成为特定实物的唯一“身份证”。在此基础上,再推动仓单在权威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或认证,将显著提升仓单的信用度,实现仓单高效流通。

“如果说物联网监管解决了动产融资中的抵质押物管控难题,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动产统一登记平台有效支持的新型仓单,将从根本上解决动产重复抵质押问题。动产融资业务将迎来全新蜕变,传统的实物监管融资将逐步演变成更加规范、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单证化融资。”前述平安银行贸易金融部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未来,平安银行拟逐步将物联网动产融资覆盖至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建材、矿产品、化工、农产品(000061,股吧)、纸品等多个行业。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专题报道
企业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