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近年来,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4+7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国内CRO(即科研外包服务)及CMO(即药品委托生产服务)行业迎来加速发展。
受此推动,12月18日,国内临床前CRO领军企业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下称“睿智化学”)启动新布局,其位于上海张江的2.4万平方米的新医药创新中心启动。
工商资料显示,睿智化学成立于2002年,2018年5月,其90%股份被量子生物(300149.SZ)收购,而后量子生物以医药研发生产为核心业务。今年6月,睿智化学创始人惠欣出任量子生物董事长。
量子生物相关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上海奉贤、江苏启东的研发生产平台也将于明后年启动,其业务板块将逐步向化学药、生物药的CMO延伸。
据2016年的数据,睿智化学CRO营收7.52亿元,占总营收的87%,仅次于泰格医药的11.75亿元,位列全国CRO企业第二。
实际上,睿智化学不是第一家向CRO以外拓展业务的企业。
据悉,国内CR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就不断通过自行设立、合资及并购等方式,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小分子化药CDMO、生物药研发生产等领域,最终奠定其CRO+CMO国内一线的地位。
去年5月,临床CRO企业泰格医药也通过收购方式,将触角延伸到临床前CRO业务等。
渤海证券分析师赵波、陈晨则认为,CRO+CMO的商业模式,将逐渐跨越整个医药价值链:“在新药发现早期介入,同步药企研发各阶段,可实现各环节数据精密衔接、工艺流程整体布局,提高服务效率,保障药品质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客户黏性。”
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国内CMO/CDMO(即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领域拥有近千家企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加快向综合服务型供应商转变是诸多企业的发展路径。
“从目前的趋势看,未来CRO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药物一体化研发能力趋于成熟,行业洗牌加剧,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上述人士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