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周源)讯,智能技术正在快速重塑传统制造业。
与智能手机、IoT家居用品和智能汽车等不同,就目前而言,电动车市场仍很传统,科技含量不高,在环保、安全、系统化服务和用户体验度等方面,缺乏技术突破。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九号机器人”已“挟技”杀进电动车市场,其底气正来自自有智能数字技术。
目前,“九号机器人”仍处于科创板上市问询阶段,而其主体产品平衡车和滑板车在国内缺乏道路权,始终是其未来发展可见的主要障碍,而电动车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进军电动车市场,对这家以智能平衡技术见长的科技公司而言,是获得业务发展新平衡的措施?
何谓电动车“真智能”?
九号机器人,刚刚发布了两款符合新国标规定的系列电动车新品:九号电动E系列(电动摩托车)和九号电动C系列(电动自行车)。
所谓新国标,是指2018年5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业界称这项文件为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已于今年4月15日实施。
同时,工信部在去年8月10日公布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原本定于今年1月1日实施,用以替代GB24155-2009旧版标准。目前虽然尚未实施,但其内容也被视作电动摩托车的新国标。
上述两份文件厘清了“电动车”的定义,将之分为“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并且分别明确了相关技术指标。
“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切进市场,是因为新国标刚落地或即将落地,市场洗牌在即,这就产生较大的行业跳跃机会。”九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高禄峰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相对于此前,目前新国标产品不多,而我们的产品均按照新国标标准研发制造,有望在政策驱动的存量市场中占据增量市场份额。”
记者注意到,除了符合新国标要求,九号电动E系列和九号电动C系列蕴含的技术性特征,也有别于传统电动车。
总体来看,其技术具有高度的“智能”特性:如Ninebot AirLock(感应解锁)、智能方向锁、车载数据总线、精准定位追踪、主动防盗、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黑匣子技术和云服务等。
举个例子,如感应解锁功能,能实现车主靠近车辆即可解锁,停车后自动快捷锁车,无需其他操作。
又如远程控车系统,能在车辆被盗时,自动感应有异常,可发出指令导致窃贼无法操控提速,只能保持慢速行驶,同时开启警报系统。
九号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野对记者表示,“有个App,做做简单定位和操控,就算智能化了?那是伪智能。”
何谓真智能?
王野说,“拥有一定程度自主/自动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能力,可以半自动或自动帮助人完成操作,才是真智能。拥有这类能力的机器,可称为智能机器。”
值得一提的是,九号机器人发布E系列和C系列时的主题即——“真智能”。
就从“智能”技术特征来看,“九号机器人”推出的新品,具备了重塑电动车制造业的能力。
王野认为,加持“智能”技术的电动车,就像当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发明智能手机那样,能实现机器从功能性向智能型的转化,进而重新定义传统,最终形成新需求。
渠道重心:布局700家线下门店
“智能机器干掉功能机,这是一个大趋势。如果将我们现有的感应技术、算法能力、云服务、软件解决方案等结合起来,就能做到对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重塑。在此基础上,能形成用户新需求和新市场空间。这些新技术,同时也是构建护城河的门槛。”王野对记者表示,“电动车市场一直在吃传统的老本,时间有点太长了。”
记者注意到,“九号机器人”当前的主要产品是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两者收入占据了其营收总量的95.60%,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2018年线下营收占比95.60%。来自小米集团的关联交易占比达到47.32%(据其11月13日招股书问询回复数据)。
此次“九号机器人”推出的两款电动车新品,线下渠道布局仍是重点,同时将致力于摆脱原先依靠小米线下店的现状。
若从其资金投入和产能规模看,“九号机器人”销售目标,所图不小。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九号机器人”在江苏常州的整车制造厂设计产能150万辆,合计将投入8亿元资金。
“明年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建700家线下门店。目前首批线下网点即将开业,其中包括130城200+专营店、30城60+商业中心店及70城140+售后服务中心,这是第一批线下渠道。2020年做到基本覆盖国内一、二、三线城市。”王野告诉记者,“未来3年内,要开设3000家门店,覆盖至四线城市及以下。”
目前,与“九号机器人”新品有竞争关系的小牛电动车,其线下门店截至今年3季度,已达到1020家(据其财报数据)。
小牛电动CFO张鹏认为“国内网点布局未能称得上理想,仍有空白需填补”。
记者从“九号机器人”内部人士处获悉,其新品线下门店将采用加盟商模式,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九号电动E系列有六成产能将在海外消化。在欧洲,“九号机器人”线下门店数量超过4000家,其海外渠道已非常成熟。“无需支付额外成本,只需提供新产品。”
“九号机器人”为国内外合计4700家(国内700家)门店准备了50万辆产能。
设在常州的整车制造厂,一期50万辆产能已达成,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二期100万辆产能。
50万辆产能是否足够?
小牛电动CFO张鹏表示,就目前来看,小牛电动车老厂年产38万辆的产能“已不够用”。
张鹏也看好新国标实施后的市场增量,因为2022年4月15日前,不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车将不再具备路权资格。
更长远的方向:提供出行服务
就电动车这种产品类型的特性而言,线下门店除了相对线上更有效的销售效率,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提升用户体验度。
“想想看,比如遇到故障,如果没有线下门店,难道让我去线上找客服?”一位小牛电动车用户对记者说。
事实上,就记者所知,“九号机器人”在提升用户体验度方面,提高线下门店密度,并非唯一手段。其主要方式,贯穿了智能数字技术。
作为工程师文化主导、技术驱动的科技公司,“九号机器人”在推出电动车系统新品的同时,还搭建了移动生态平台,即交易、行为和移动数据、社交、售后、购买等服务的Segway-Ninebot平台,以及能提供OTA无线升级的九号“云端大脑”。
通过Segway-Ninebot平台和云端大脑不定期更新和进化系统,就像智能手机一样,电动车就此成为了移动终端。如此一来,在满足个体出行需求的同时,九号电动车还具备了额外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出行服务。
据王野透露,目前“九号机器人”的互联网出行服务营收尚未达到一个亿,“占比非常小。”
通过智能数字技术,“九号机器人”正在海外尝试一项新业务:
Segway Discovery租赁网络,在海外旅游度假圣地提供Segway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租赁业务。目前收费20欧元/小时(参考值)。
王野说,“新推出的九号电动E系列也将加入这个网络。”
这项业务以本地运营商为主,Segway提供车辆、云服务、IoT接入和车联网平台,参与业务收费分成,“这是一种赋能短途出行运营商的生意。”
这种商业模式有点像“共享单车”,但这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场景中的“定点共享共享单车”。
在此过程中,“九号机器人”担任的是技术和价值赋能的角色,而非亲自承担共享出行运营任务。
这是一个远超“九号机器人”现有业务结构的野心蓝图。
目前,这项业务的服务网点遍布全球,达到2000+个网点,国内能对标的业务公司是哈啰出行和Go Fun。
《科创板日报》记者测试了哈啰出行的共享单车业务,其收费标准为单车使用前15分钟收费1.5元,之后1元/15分钟。如骑行30分钟以内,则收费2.5元。同时实行个人信用标准筛选客户,如果是低信用客户,则每笔骑行订单加收额外费用2-20元(根据分值不同)。
记者从哈啰出行内部获悉,“共享单车和电动助力车业务已实现盈利。”Go Fun的共享汽车业务,截至目前在90个城市提供服务,“其中80%的城市实现了盈利。”Go Fun首席执行官谭奕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目前仍无法确知加持智能数字技术的“九号”系列电动车能否取得市场认可,但重塑传统制造业的努力,可能让仍处于上交所问询阶段的“九号机器人”,加速IPO进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