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IPO路上的P2P公司在纠结什么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冲在前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或P2P平台)已经上市了,还有一些正在冲刺的路上。但从已登陆纳斯达克的“宜人贷”和登上纽交所的“信而富”来看,海外机构如何定位国内的这类机构,依然是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估值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众所周知,如今金融科技大热,各类依托“Fintech”名义规模迅速扩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国内一抓一大把。如果说这些机构仅仅是“平台”,它又不想像国外的Lending cub一样只做撮合不做资产,但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来理解,在国外资本市场的眼里,其各类金融监管的风控指标却又达不到,充其量只能理解成是“类金融”机构。

对于要上市的平台本身而言,他们渴望资本市场将自身定位成“平台”机构或科技公司,因为这涉及很关键的一点:估值。

如果被定义成平台或科技公司,估值至少会被定义成金融机构的2到3倍。因此,对标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成了发行价高低的关键。也正因如此,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IPO的路上极力想得到承销商和监管机构对其“科技公司”的定义。毕竟,科技公司的故事好写,而且科技公司看成长规模,金融公司还得看风控、坏账和盈利。不得不说,不少P2P公司的坏账和盈利数字的确太难看了,包括不少行业龙头也一样。

而这也是为什么国内P2P平台鲜少有将IPO目标放在A股市场的原因,因为盈利要求太严格了。当然,盈利也并非衡量一个平台好坏的终极指标,但一定是终极目的。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重视盈利这个问题,不再盲目烧钱换流量换规模,逐步回归理性的发展通道。

从更积极的角度看,无论是对标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对平台而言,能实现IPO都是一大步,对行业也是不小的正能量,在淘汰正当激烈的当下,希望每家平台都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信息时报记者 陈周琴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