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高调上市的趣店来讲,和信贷上市显得格外低调。日前,国内消费借贷平台和信贷首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IPO招股书,股票代码暂定为HX。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一家“小体量高增长”的互金平台而言,冲刺美股背后,除了提高整体品牌度外,背后的海外布局意图明显。
“小体量高增长”
根据招股说明书,和信贷计划在此次IPO中出售的ADS股份最少272.7273万股,最多888.8888万股。IPO价格区间预计为9-11美元,此次赴美IPO总额最多将达9777.8万美元。
整体来看,和信贷虽然体量不大,但是近两年业绩增速迅猛。官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和信贷成交量超150亿元,而行业巨头平台单月成交量超过100亿元。招股书显示,和信贷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消费贷款平台,从2015年3月31日到2016年3月31日的财年,通过其在线平台的总贷款额同比增长42.9%,而到2017年3月末,这一数据又同比增长11.5%。
分析人士指出,和信贷表现出了“小而美”的特征,规模不占优势,但是增长强劲。不过,市场也对和信贷能否实现持续高增长表示担忧。和信贷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平台经营历史有限,行业局面正在持续变化,给平台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可能无法保持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也可能无法有效管理增长。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曾表示,对于以融资类业务为主业的机构而言,其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不良资产风险,底层资产的不良,既受机构自身风控能力的制约,更会受到宏观层面居民杠杆率水平、收入增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随着各类消费贷产品的爆发,特定群体的杠杆率在短期内出现了较快上升,超过了其收入增速水平,还款压力大增,一些人甚至出现以贷还贷的迹象。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行业快速增长的态势很难一直持续,反过来会影响从业机构的盈利能力。
创始人牢握控股权
在公司股权方面,招股书显示,和信贷创始人兼CEO安晓博实现对和信贷的控股,持有和信贷开曼公司74.5%的股权,由安晓宁完全控制的安和控股持有和信贷开曼公司18.6%的股权,二者合计持股比例为93.1%。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和信贷曾引入上市公司股东,但因估值、控股权等问题,上市公司投资额缩水10倍。在2015年9月,上市公司盛达矿业(000603,股吧)对和信贷的投资额由2.75亿元减至2500万元,股份占比由55%减至5%。
安晓博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方签约后,上市公司希望派驻管理团队进入,自己不愿失去对平台的控制权,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了目前的结果。在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出台后,安晓博认为,未来增信手段未必是通过与上市公司联姻的方式。此后,和信贷就已经开始为上市做准备。和信贷在去年10月的B轮融资获得了Dragon Gate投资基金和Long Harvest基金美国两家公司共3000万美元的投资,并进行了战略升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已经上市的宜人贷、信而富以及趣店,和信贷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得益于纳斯达克的市场定位,侧重于吸收具有增长潜力的Fintech企业上市,上市公司集中在金融、科技、互联网等高速成长的行业。综合市场定位准确、上市机制比较灵活等因素考虑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
海外布局意图显现
在背景方面,和信贷背后的控股公司和信集团有线下理财门店以及线下资产端,并且有海外资产配置方面的业务。赴美上市之后,和信贷或将发力海外资产配置。
和信贷招股书披露,利用在线平台,以及线下合作伙伴和信集团的全国实体网络,建立了多渠道市场。据悉,和信财富是和信系的财富管理平台。和信财富官网资料显示,注册资金5008万元,是和信集团旗下独立运营的第三方咨询服务平台。和信财富的核心业务包括私募股权基金、资产配置、海外保险三大领域。目前,和信财富已在全国拥有40多家分公司,未来,还将不断扩张公司规模,全力覆盖全球业务范围,致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全金融咨询服务平台。在互金资深分析人士看来,和信贷上市后在海外资产配置方面应该会有所行动,以最先赴美上市的宜人贷为例,在上市后宜信集团整体海外布局加快,估计和信贷也参照了宜人贷的发展路径。针对上市后是否有意布局海外市场,截至发稿,和信贷方面并未做出回应。
- 蚂蚁国际任命首席创新官,加速推进数字化战略发展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