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你追我赶,消费金融布局玩法升级!

近年来,三大电信运营商金融布局呈现“你追我赶”之势。

日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旗下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动金融”)揭牌,主要业务涵盖融合支付、特色电商、金融科技三大板块。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早已加入战局,消费金融或将成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下一个战场。

三大运营商:金融的“资深玩家”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智能设备的普及给通信产业带来了巨大变革,电信运营商们也在谋求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破局。

近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正式成立中移动金融,主要业务涵盖融合支付、特色电商、金融科技三大板块,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据悉,作为中国移动集团对外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唯一主体,中移动金融方面称将承担中国移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统筹、合作、运营及相关平台的统一建设的职责。

市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移动在金融领域深耕多年之后完成的一次“装备升级”。

有媒体统计显示,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以398亿元认购浦发银行20%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1年,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成为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之后推出了“和包支付”。2014年,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得公募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正式获准开展“和聚宝”基金理财业务。2016年,中国移动入股仁和人寿保险公司曲线入局保险领域。

除中国移动外,其他两家运营商在金融领域也早已深耕多年。其中,中国电信在互金领域布局相对比较完整。2011年,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推出了独立品牌“甜橙金融”。资料显示,甜橙金融以互联网金融业务为主,已拥有支付、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征信等相关业务。资料显示,目前甜橙金融整体交易金额超过8000亿元。累计用户数达5亿人,月活用户4000万人。

对比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的金融布局稍晚,但动作迅速。2011年,中国联通获得支付牌照,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沃支付”,随后又与招商银行合作组建招联消费金融,此后相继布局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理财、融资租赁等领域。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金融布局中,出奇一致的都将支付领域放在了重要位置。有业内人士认为,将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作为切入点,这表明电信运营商面对竞争正在积极寻求转变。

低成本获客成:运营商最大优势

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场景中,在线缴纳话费应用最为频繁,若运营商能够有自己的支付通道,就能为更多金融衍生业务铺路。目前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将支付作为桥梁和入口,布局扩展金融业务。

中国移动旗下的“和包支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和包支付年交易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用户规模突破2.6亿人。据悉,和包支付以手机号码为纽带,聚合了包括通讯、支付、金融、会员、信用、证件等多重账户,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支付场景。

中国联通的支付产品则是“沃支付”,目前市场普及度也相对较高。据悉,消费者可以通过沃支付旗下沃钱包的客户端,接受各类民生支付及消费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时沃支付也为政企用户提供一体化资金解决方案。

相较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更为积极完整。有报道显示,中国电信旗下翼支付业务目前已经覆盖至全国近400个主要城市,注册用户数达5亿人,月活用户数超过4000万人,累计发展1000万商户,其中中国快消连锁与特许连锁前100强商户的覆盖率超过60%。

有业内人士认为,“丰富的支付场景是提高客户活跃度的有效途径,运营商凭借医疗、教育、政务等行业资源优势,在支付场景的拓展过程中比互联网企业更具速度和深度。未来运营商在支付场景方面的覆盖情况值得期待。”

除了支付之外,种种迹象也在表明三大运营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仍在持续,且三家同时将目光瞄准了消费金融。有业内人士表示,“普通互联网企业发展金融业务用户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与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上为获取客户疯狂烧钱的行为相比,运营商只需投入较低的成本就能将自身的存量客户进行引流转化。”

从中国移动刚刚成立的中移动金融的定位不难看出,中国移动未来希望在消费金融领域有所作为。而中国电信旗下甜橙金融已与蚂蚁花呗、京东数科联合打造支付分期新玩法,为推进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拓展普惠消费场景做出了创新尝试。

中国联通在消费金融领域也不断加码,日前中国联通对外发布公告称 ,联通运营公司拟与合营方招商银行共同对招联公司进行增资,联通运营公司和招商银行各投资人民币10亿元。而招联消费金融是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由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旗下拥有“好期贷”、“信用付”、“零零花”三大产品体系。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