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这五年

随着“141号文”影响的持续发酵、“29号文”、“175号文”的接连落地,作为新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一个细分市场,消费金融也进入了新的变局当中。 

如果回溯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在此之前,关乎行业转折的发展节点至少还有两个:一是2007年信用卡业务的小规模爆发,二是2014年在线借贷的繁荣。

尤其是后者,进一步“下沉”了消费金融市场,挖掘了更加广泛的消费信贷需求,并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更加准确地分析用户消费行为和金融需求,提升服务效率,迅速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这场消费金融狂欢当中,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场景的应用固然是最重要的推手,但也并非全部。事实上,过去五年里,消费金融的“线上”与“线下”交替前行,谁也没能取代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2019年消费金融市场还会涌入不少新的玩家,除了延续线上+线下并举的行业格局,资金方+场景方+技术方的多方协作模式将会愈发普遍。

1 线上巨头林立 线下千团混战

对于消费金融市场而言,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明星产品相继上线。第二年,“微粒贷”也横空出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

这些互联网巨头利用其在场景、数据、用户等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建立起了包括资金来源、精准营销、便捷支付、信用评估等为一体的消费生态闭环。而反过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巨头用户数据的积累和风控技术的进步。

两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截至2015年9月,京东白条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过100 亿,累计授信人数超过200万,人均贷款0.5万元。而截至2016年11月,开通花呗的用户数已经过亿,实际活跃用户规模达8000万。

在互联网巨头突飞猛进的同时,线下消费金融市场也全面爆发。

同样是在2014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迎来迅速扩容期,从2009年的四个城市开放至2014年的16个城市,到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经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这些持牌机构,尤其是早期开始试点的几家,都高度依赖线下驱动的模式。

举例来看,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冠军——中银消费金融就是如此,根据《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17年跟踪信用评级报告》,中银线下渠道的业务量在全部业务中占比曾一度高达90%。

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正值风口,一些新的玩家也在这一阶段入局,比如,狂飙突进的P2P平台,这些平台大都瞄准了以汽车、3C等为代表的消费信贷资产,小额分散正好匹配它们的资金端。

另外,一些产业资本也开始瞄准这一方向。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信产业基金,这家由中信证券发起的PE机构采取直接孵化的方式在2014年注册消费信贷公司中腾信。2015年,北京华联集团又参与了中腾信的融资,希望能与其线下的商超消费场景以及会员系统产生协同。

中腾信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玩家一样,从线下业务起家,依赖线下门店进行获客、风控,开发相对大额的资产。并且,基于股东在资本市场上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中腾信在早期建立起了相对多样化的资金渠道来源,开始引入大量的机构资金。

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中腾信在深交所发行了ABS,募资2.9亿元;12月份,又在京东ABS云平台发行了5.9亿元ABS。这也是当时互联网消费金融ABS大爆发趋势下的一个缩影。

要知道,在这一阶段,除了流量红利与消费升级、金融科技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之外,互联网消费金融ABS的发展也是加速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打开低成本资金渠道,释放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力。根据统计,截止2016年11月份,消费金融领域共发行了ABS产品50支,发行规模超过860亿元,两年内环比增速均超过400%。

在ABS风行之前,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优势非常突出,而ABS的出现大大缩减了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在资金成本上的差距。 

2 巨头入侵线下 线下反哺线上

消费金融线上、线下泾渭分明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6年6月,在蚂蚁获得新一轮45亿美元融资后不久,“花呗”就开始谋求线下布局。其最早切入的细分领域是线下零售行业,如品牌商户、购物中心、精品酒店等合作,输出自己的信用支付、分期支付能力。

随后,京东金融正式宣布进军线下,宣布“白条”与银行合作的联名电子账户——“白条闪付”正式上线,这个账户通过银联云闪付技术,可以实现在全国约1900万台的银联闪付POS机上使用,因此在开始之初就覆盖了800多万家商户。

而在2017年初,苏宁金融的消费金融产品“任性贷”也已经正式进驻苏宁线下门店,为门店销售的3C、家电产品等提供分期服务。另外,国美金融的消费分期产品“美易分”也在更早之前就可以在门店使用。

巨头来到线下,依托自己的线上优势反哺线下、分食市场,对于许多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其带来的数据、风控和运营优势,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除了线上巨头的威胁之外,期间还有一些变化给线下服务商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比如围绕校园贷、培训贷等一些贷款违约事件的爆发,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线下场景的风险和效果。

这一阶段,消费金融线上、线下并举的格局已经初现。

比如,后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越来越倚重线上,尤其前者基本以线上市场为主。而线下业务起家的中腾信又在2015年末开始布局线上借贷产品“小花钱包”,通过纯线上的模式运营借贷产品,并开发出线上商城增加消费场景。

事实上,互联网流量巨头从线上走到线下固然有其在优势,但是线下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们来到线上,也并非毫无准备。

以中腾信为例,此前平台在线下积累的用户数据、能力,以及之后线上线下的协同配合,比如此前在线下逐渐打磨成熟的IT风控体系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线上服务的优势,提升风控效率。

与此同时,随着线上服务、产品的不断完善,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原有的用户粘性,提升客单价,同时还可以开拓新的用户,与线下服务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数据积累和风控体系。

3 消费金融的新变局

消费金融的发展是金融科技价值的体现,也贯穿于整个新金融行业的演进。

从2017年开始,围绕现金贷、网络小贷、以及P2P平台一系列新规的出台,以及收紧ABS发行、规范助贷模式等因素的叠加都让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的变数。 

1、线上流量红利消逝,线上线下成本趋同

一直以来,获客成本都是影响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2015年,一大批公司发力线上市场,这也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爆发的趋势。但是眼下,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逝,除了少数互联网巨头,线上、线下成本已有了逐渐趋同的趋势。

2、资金成本逐步抬升,ABS发行规模锐减

在去杠杆的大趋势下,2018年整个金融行业流动性的紧缩给消费金融平台的资金供给带来了很大压力。其中一个标志便是ABS发行规模的锐减,CNABS数据显示,2018年度个人消费ABS发行规模不足2017年的6成。

3、参与各方重新洗牌,多方协作成为共识

成本的上升、不良的爆发让一批能力较弱的参与者逐渐退出了市场,而与此同时,以美团、滴滴、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一代流量巨头则加速变现,开始分食消费金融金融的市场红利。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还在于,消费金融场景方、资金方、技术方多方协作的商业模式日渐成熟。这不仅进一步优化了消费金融的业务链条,也再一次重构了市场格局。

尤其是在to B服务方面,一批过去在C端有着大量积累的公司,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模块化的产品,为其他机构和平台提供金融科技服务。无论是巨头系如蚂蚁和京东金融,还是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都都加紧了自己的转型步伐,但在优势、业务布局和发力点方面还是有很多差别。

其中,巨头的触角正在从单纯的金融科技的输出转向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升级,因此很多布局越来越倾向于大场景、深入整个产业链,之前我们聊起过的交通出行领域、小微物流领域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们则更专注于细分领域,提升B端服务的效率,完善个性化服务。前述案例中的中腾信,在线上布局逐步完善之后,孵化出独立的to B服务板块小花科技,专注于为合作机构提供线上化的资产开发。

在这个仍然在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小贷、担保公司等等,以及一些互联网流量平台们,对于金融科技服务始终有着旺盛的需求。随着这种协作模式在合规层面和商业模式方面的不断成熟,或许将为更多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市场也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高潮。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2-01
消费金融这五年
过去五年里,消费金融的“线上”与“线下”交替前行,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2019年消费金融市场还会涌入不少新的玩家,除了延续线上+线下并举的行业格局,资金方+场景方+技术方的多方协作模式将会愈发普遍。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