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为什么是北京?

中国金融科技的监管经历了一条从“自由放任”到“监管整治”再到“强势监管”的道路,当下,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平衡这一矛盾的重要监管理念——“监管沙盒”,其试点已在北京正式启动,或将解锁一个新的监管时代。

1

首个“监管沙盒”试点落地北京

在开展了一年左右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之后,北京将率先试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12月5日,央行官网显示,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盒”。

具体来看,这一套沙盒体系将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共同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营造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去年12月,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这10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其目的在于做好金融科技的行业管理,重点加强关键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强化金融信息的安全保护、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管理、做好金融科技的示范引领、做好金融与科技的协同发展等方面,避免不法之徒动脑子钻空子,引导科技应用不跑偏不走样。

一年之后,结合金融科技应用经验,北京迎来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机会。今年7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透露,未来北京重点在两个区域开展监管沙箱探索。一是西城与海淀相邻地区的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二是城市副中心。

霍学文表示,监管沙箱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统一的系统接入,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合规高效的测试环境;二是主动披露、公众监督等信用约束机制;三是第三方存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等审慎包容的制度规则。“我们将采用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沙箱监管模式,为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提供土壤,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

为什么是北京?

2015年,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管理局(FCA)率先提出并实施“监管沙盒”(RegulatorySandboxs),旨在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管模式创新,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监管沙盒”,包括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

在讨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引入“监管沙盒”的观点中,众多专家认为,需审慎选择“监管沙盒”的试点地区和试点行业。为确保监管沙盒测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选择具有较完善金融市场和较发达消费市场的地区进行试点(参加英国首轮监管沙盒测试的企业和机构中,来自大伦敦地区的约占75%)。

选择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实施,主要确保有意向进入“监管沙盒”的企业和机构达到一定数量,且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充足的人才资源,能够在一定周期内实际参与“监管沙盒”的测试。

北京满足了上述条件。在近日举行的首届“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发表致辞时表示,北京目前拥有持牌的金融法人机构超过700家,金融资产总量占了全国的45%;北京的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都接近6%,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超出了3倍以上;此外北京现在每天新登记的创新型企业的数量都在200家以上,像科技、独角兽这类企业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

根据今年9月份英国智库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北京的金融科技指数排名全球第一,比第二位高出14分,排在第三名的是美国纽约。

除了具备产业优势,北京还有金融监管资源优势。北京是国务院金融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的所在地,“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北京的新定位之一。同时,北京也做出很多监管创新实践,比如在全国首创了“冒烟指数”,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能力。此外,北京还提出支持包括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增信评级、交易、投资者保护等监管科技创新举措。

今年7月13日,在由CF40和金融城举办的“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曾提到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的意义,即将优秀的经验和做法辐射到其他地区、领域和行业,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作用同样将体现在“监管沙盒”试点之中。

3

让“监管沙盒”接地气

对于“监管沙盒”这一舶来品,既然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先进成熟的经验,中国可否简单地用拿来主义引入实施?

CF40成员、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局长(时任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曾表达过类似困惑,在由CF40和金融城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她在主持“普惠金融、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专题圆桌讨论时表示:“国内谈监管沙盒的文章很多,基本上关于金融科技的每篇文章都会呼吁要在中国引入监管沙盒。我也想问各个文章的作者,你所呼吁的监管沙盒到底是英式的、港式的、新加坡式的、还是瑞士的监管沙盒?”

她认为,金融领域要穿透业务实质实施监管,在借鉴国际经验时,也要透过名称观察其业务实质。沙盒只是一个监管实践,没有在国际上采用完全一样的概念和做法。“但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在讨论的监管沙盒的实质是什么。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实质去理解、把握。”

她提出,不同监管沙盒最重要的共同点是让监管者、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更深入地探讨,使监管者更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使机构更了解现在的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可以决定是不是要进一步申请金融牌照,监管者可以决定是不是要给申请者发放相关的牌照。这个过程是加深相互理解的过程——监管者了解业务模式,机构了解监管的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广生近日撰文也表达上述看法:我国金融科技从业机构众多、参差不齐,监管资源相对稀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此简单地用拿来主义引入“监管沙盒”是行不通的。

他认为,“监管沙盒”中国化这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扎实做好“监管沙盒”的顶层设计和特别授权。实现“监管沙盒”中国化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明确有关部门的业务职责和监管边界,避免监管主体的冲突、交叉和空白,提高监管的协调性和联动性。还需要通过法律授权确保“监管沙盒”测试的合法性,鉴于出台法律的程序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而部门规章较为灵活且与“监管沙盒”的需求一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先行制定相关规章,赋予监管机构必要的授权以开展“监管沙盒”工作。

第二,着力推动“监管沙盒”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披露。监管机构要用自身掌握的有关数据充实“监管沙盒”,从而提高“监管沙盒”的仿真程度,使测试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同时需要确保测试企业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杜绝违背信息披露准则的行为出现。█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08
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为什么是北京?
12月5日,央行官网显示,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