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车险市场监管要用数据说话

3月28日讯,《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报道,保监会已于近日印发《2017年车险市场现场检查工作的方案》,文中对其中主要内容做了介绍。依监管惯例,每年初都有类似方案出台,这次或许是没有直接发给保险公司,除了《21世纪经济报道》之外,在业界并没有引起更大的反响。就文件及方案而言,其遣词造句的针对性、严肃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都远远超过以往。特别是将东部某省今年2月份行业数据套入测算后,一些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竞争问题在数据支撑下一目了然,部分主体的不计成本投入更是令人吃惊,也透露出少数保险公司经营思路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该方案执行到位,将推动车险经营的规范有序,彻底扭转部分保险主体不正确、不理性的营销策略。

方案出台,或是顺应行业对规范车险市场秩序的共同呼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完善,车险业已经成为充分竞争且相对成熟的行业,不管是老公司、大公司,还是中新公司、小公司,大家都希望在市场有序竞争中获取适当的利润。商车改革后,车险市场总体平稳向好,消费者满意度提高,但是行业竞争加剧,中介业务手续费畸高、直接业务保费返还比例加大,引起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业界共同质疑。虽然各家公司都在不同场合声讨,但多把责任推给监管部门、推进竞争对手和中介机构,很少从自身查找问题。老公司、大公司指责小公司为了生存,不计成本地去抬高中介手续费;而中小公司批评大公司用费用投入、资源互换等形成渠道垄断;或是建议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出面,以行业自律降低手续费。面对市场现状,监管部门有必要对车险市场进行深层次的治理。检查方案中明确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总体考虑重点突破,坚持依法合规从严处罚”的三原则,体现了反垄断的具体实际,也有利于把握监管权力边界,真正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正如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全国财产险监管工作座谈会上说:“切实摸清底数,积极主动应对,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早化解,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找出部分主体数据异常的背后原因,针对性强化现场检查的科学性。基于多个关键指标下的综合考量,被检查主体容易确定,检查谁不检查谁,都以数据说了算,杜绝监管的灰色地带,保险主体也便于对照数据及时修正经营思路。

从东部某省的数据套算来看,部分主体的经营思路存在偏差,个别机构不计成本盲目投入。现场检查方案核心在于数据分析,就是从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保费增长率和市场份额这四个指标,对同比、环比、偏差等分别赋值,并将行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超出正常幅度的增长)以乘数放大。综合成本率是公司盈利水平及综合能力的体现,综合费用率与经营成本和市场投入密切相关,而同比增长和市场份额一直为主体所追求。

通过对东部某车险大省2017年2月份数据进行模拟套算(说明:2016年2月份数据综合成本、费用数据用2016年3月份数据替代;由于数据来源不规范,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得分越高说明合规风险越大,33家经营车险的公司,有7家考评值为0,也就是说监管部门无需特别关注。超过100分的共有4家,有新公司也有成立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老公司。不考虑市场份额的加权,监测指标超过10000分的达到11家,这11家公司,保费增长和综合费用率赋值远远高于行业平均。

11家公司保费增长指标平均119分,远高于行业平均66分;综合费用率平均得分85分,远高于行业平均得分51分;综合费用率市场偏离度均在30分以上,也就是费用投入高于行业5个百分点以上,最高的公司高于行业平均费用率30个百分点以上。从这点来看,高增长和高费用投入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上述11家主体综合成本率平均得分80分,也高于行业平均得分53分,高费用投入的后果,则是带来成本快速攀升。

严监管之下,部分中小财险公司退出车险市场将成趋势,这也符合市场资源的最佳配置。就东部某省的数据分析,发现监测指标与公司业务规模、成立时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部分老公司、大公司和品牌公司综合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即使是费用率偏高,且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加权,但最后得分并不靠前,综合成本率正常或市场偏离度不大。一些新主体虽然有较强的规模增长的冲动,但从一开始就把握发展的节奏,注意了发展能力与管控能力的平衡。总体上,车险市场正进入大公司主导的竞争格局,特别是一些综合经营的主体借助于互动、交叉销售,借助于理赔资源对4S店、优质渠道的垄断,再加之车险经营需要强大的服务支持,基本实现了规模增长和效益经营的同步。反过来则是新公司、小公司难以承受较高的综合费用,这也说明行业个别公司退出车险市场的决策前瞻性、正确性,比如说史带财险、美亚财险退出车险后,效益经营明显改善。

事实上,就东部某省而言,7家得分为0的公司,至少有4家正在退出车险市场,日资、韩资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基本上不涉及车险。行业监测得分最高的前10家公司中,仅有3家车险占比低于80%(该省行业车险占比为74%),也就是说7家都是以车险为主要险种的公司。最有可能列入重点检查的前三家中,有两家车险占比都达到90%以上甚至接近100%。由于车险行业性盈利能力弱,车险占比高的公司,除非有突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车险结构,不仅全险种亏损将是常态,车险监管风险的压力也非常大。

摆脱“反垄断”束缚下的去中介化有了新方向,从行业自律转化为各家主体的自觉行动。有媒体报道,2016年全行业车险综合费用率达到41%。而赔付率仅为58%,低于65%的行业公认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费用控制有力,在确保一定利润率下,仍可提高赔付率,放宽理赔标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高赔付、低费用的保险公司才是大众的需要。

造成行业综合费用率过高,或有几个原因:一是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的固定成本高,经营成本高,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员工能力提升陆续改善;二是销售费用高,包括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返还给客户的手续费,以及支付给中间机构的代理费用,这是综合费用率过高的主要原因。4S店代理的新车,支付给代理机构40%的手续费并不是个案,可以说保险业以自己的声誉、利润去补贴汽车销售商。这种现象虽然在商车费改后加剧,但是和商车费改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主要还是汽车销售增速下降,保险主体铺设速度过快,造成车险资源供给不足所致;加之新车业务的保费充足度高,行业大公司也好,新小公司也好,都在新车市场上竞相投入。在此轮检查的高压之下,那些以抬高中介渠道手续费来实现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提升的机构,将被倒逼改变营销策略。

降低增长速度不见得是坏事,部分保险主体的经营思路和分类指导能力面临着挑战。有质量的发展、有效益的规模,是许多保险公司诗意化的战略定位,但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与规模的合理匹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更多保险主体特别是分支机构经常顾此失彼,重发展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年初各家保险公司总公司都制定了全年的业务增长幅度并层层分解,分支机构也会按指标进行资源配置安排。监管部门检查方案印发后,一些业务增长和实际经营能力存在较大偏差的主体将处于两难:不计成本完成了增长指标,有可能受到监管现场检查;不完成增长指标,管理层又面临着上级公司的处罚。

高成本之下,虽然降低增长速度是不被纳入现场监管检查的有效对策,但会对人员稳定和品牌带来影响。“拼规模、抢份额”本身不是违规行为,但销售费用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又存在数据不真实、投保人合同之外回扣以及商业贿赂之嫌。除了拥有合法代理手续的中介机构能正常开具发票外,大部分中介和个人客户的手续费返还,都通过套取费用来变现,这都是本次现场检查的关键,需要各家管理者认真作好权衡,否则两头落空。

车险是刚性需求,并不以保险公司费用投入多少而增加行业体量。对不符合常理的快速增长给予打击,说明监管部门希望促进行业理性发展。本次现场检查的归结点,也是将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与保护保险行业适度盈利有机结合。“更好地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写进了文件正文,对此笔者非常认同。监管此举意在通过加强规制建设、监测预警和监管检查,促进车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为进一步深化商业车险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有监管人士表示,监管机构一直支持和鼓励行业稳增长,此举也不是专门针对高增长主体,检查对象的选取基于主要经营数据的综合考量。因此,笔者认为保险主体应准确理解监管部门意图,不管是行业总体还是公司个体,不管是大公司还是中小公司,都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面临淘汰。(文/21世纪经济报道)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9
保监会:车险市场监管要用数据说话
商车改革后,车险市场总体平稳向好,消费者满意度提高,但是行业竞争加剧,中介业务手续费畸高、直接业务保费返还比例加大,引起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业界共同质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