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起第三方支付牌照并购案例分析:可交易牌照或只有20张

文|未央网 第一消费金融

3月31日讯,2016年8月12日,央行给首批支付牌照续展时宣称“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下简称“牌照”)进入存量时代。

在经过三批牌照续展后,除去3张已经被注销的牌照和11张已经被央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并的牌照,市场存量牌照为256张。

牌照争夺战要花多少钱?一张牌照的价格真的动辄5亿甚至更多吗?过去有多少张牌照通过并购重组完成,又是哪些企业“收了”这些牌照?这场必将日益激烈的牌照战争里,还有多少张牌照可买?将遭遇哪些变数和风险?第一消费金融梳理了最完整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资质和续展情况,以及过往的交易案例,为你一一解答。

27起涉牌并购最高30亿

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支付机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核准范围之外的业务,不得将业务外包。支付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

如果违背前述第十七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通过合规合法的并购形式拿到牌照是监管层默许的。

京东的招股说明书披露,2012年10月31日,京东获得网银在线100%股权,但没有披露获得牌照花了多少钱。这是牌照收购第一单。

截止2017年3月30日,据第一消费金融不完全统计,支付领域相关的并购案例目前已经发生35起。

在35起涉及支付公司的并购案例中,有27起与支付牌照有关。以上并购案例涉及的支付牌照,17张具备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资质,8张具备全国范围的移动电话支付资质,5张具备全国范围的银行卡收单资质,3张具备全国范围的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资质。牌照收购不涉及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和预付卡受理。

在前述17起并购案例中,价格最高者为海立美达并购联动优势,耗资30亿人民币;其次为万达集团并购快钱耗资3.13亿美元;第三名是键桥通讯并购点佰趣耗资9.45亿人民币。这些被并购的牌照所在的机构,多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业务也并不局限于支付。因此,单拿牌照所在机构被收购的价格来说牌照的价格,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牌照的价值远远小于其所在机构利用牌照创造的价值及其它与支付无关的业务线创造的价值。

17起牌照并购中,价格超过5亿人民币的仅5起,涉及的牌照具有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或者银行卡收单资质(有的兼而有之)。有的牌照具备互联网支付或者全国范围收单资质,“卖身”价格不过1到3亿之间。

5起上市公司涉牌交易失败

凡是需要通过监管层审批的事情,就会有失败的可能。牌照并购也一样。

2015年2月10日,华控赛格发布公告,宣称其于2月10日于成都支付通新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署了意向协议书,拟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等方式,获取成都支付通的股权。此事后来再无音讯。

2015年6月2日,北亚资源公布,终止收购Great Payment Limited(第一消费金融注:对应的牌照为得仕)51%股权买卖协议,原因是预期将未能于有关计划完成时间前取得有关中国监管机关的所有必须批准。该公司此前计划以14.28亿元收购Great Payment。

2015年8月16日,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终止收购上海德丰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者全资子公司上海德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有银行卡收单(除安徽省、青海省以外地区)资质。该次收购终止的原因是双方在持股比例等事项上存在较大分歧且无法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意见。

2016年3月21日,云南城投发布公告称,经过审慎考虑,决定放弃对本元支付35%股权的收购。此前的2015年7月13日,云南城投发布公告称将以现金收购本元支付35%的股权。本元支付具有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和在云南省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资质。

2016年6月23日,西藏旅游发布公告,宣称“由于本次交易方案公告后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各方无法达成符合变化情况的交易方案。经审慎研究,为切实维护全体股东的利 益,各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此次并购被指为拉卡拉借壳上市,最终以失败告终。

牌照并购的持续活跃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升存量牌照的价格。但是,存量牌照价格实际上依然会受到央行的政策影响。

续展影响牌照“生死”

牌照存量是一个变量,与央行主导的牌照续展有关。

从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展一般会带来七个方面的变化。

一、主动增加业务类型。如银联商务有限公司第一次续展时增加了增加移动电话支付业务。

二、主动终止业务类型。如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一次续展时主动终止固定电话支付业务)。

三、主动扩大业务范围。一张牌照新增业务类型与范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支付牌照存续期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央行申请的结果,比如已经被注销牌照的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在2011年8月29日获得牌照时,其业务类型与业务范围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而2014年7月10日央行在这张牌照的存续期内为其重新发证时,上海畅购的业务类型与范围都增加了,变成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第二种情况是牌照续展时新增业务类型与范围。

四、主动缩小业务范围。如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动终止在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天津市以外地区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

五、被央行处罚缩小业务范围。如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在续展时被央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14年银行卡收单业务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银发〔2014〕267号),停止在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上海市、深圳市、湖南省、浙江省(不含宁波市)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而缩小易宝支付的银行卡收单业务范围。

六、牌照合并。如易生支付有限公司合并上海华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支付业务。双方在规定时间前完成相关支付业务承接工作后,央行为双方办理相关《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注销、换发事宜。合并前,易生支付业务类型与范围为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上海华势的业务类型和范围为全国范围的银行卡收单。续展后,完成牌照合并的易生支付业务类型与范围就变成了全国范围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实际上,续展后易生支付的业务类型和范围还包括其新申请的全国范围的移动电话支付。

七、牌照不予续展。如上海通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央行以“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银发〔2015〕385号)第六条规定的不予续展情形”而不予续展。

对于牌照收购方来说,快到手的牌照被合并或者被央行作出不予续展决定,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变数,需要在尽调时特别注意其经营风险(防止牌照因为合规问题被注销)并特别注意掌握多家牌照的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浪费牌照资源(防止牌照被合并,目前10张被合并的牌照有8张是这种情况)这两种可能。

2016年8月11日,央行发布了《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由于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牌照有效期为2011年5月3日至2016年5月2日,所以首批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续展时已经无证“裸奔”了101天。第一次续展的结果是首批27家支付机构全部成功续展,且有6张牌照合并到首批牌照中。

2016年8月29日,央行发布了《12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第二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牌照有效期为2011年8月29日至2016年8月28日。第二次续展的结果是易通支付有限公司、上海富友金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牌照被合并,并要求合并方应于2017年2月28日前完成相关支付业务承接工作,以便央行办理相关《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注销、换发事宜。

2016年12月20日,央行发布了《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53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第三次续展的结果是上海通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银发〔2015〕385号)第六条规定的不予续展情形”而续展失败。前述第六条指的是“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数据等手段故意规避监管要求,或恶意拒绝、阻碍检查监督”。另外,温州之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海南海岛一卡通支付网络有限公司等2家的牌照分别被温州之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并。

经过三次续展后,市场上第三方支付牌照存量实际上只有256张。但正如前文所言,牌照续展可能会增加牌照的业务类型与业务范围。比如被市场热捧的互联网支付牌照目前存量为109张,其中已经有17张牌照发生了并购事件。未来,如果有其它牌照成功获得互联网支付资质,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存量实际上会增加。

可交易牌照或只有20张

第一消费金融筛选出具备以下四种资质——互联网支付;全国(或者接近全国范围)范围银行卡收单;全国(或者接近全国范围)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移动电话支付——的牌照共120张。

120张牌照中,有很多牌照的并购难度非常大——银联的牌照;电商巨头的牌照(支付宝、财付通、美的支付);支付巨头的牌照(联动优势、易宝支付、富友支付);持牌金融巨头的牌照(平安付、易生支付、证联支付);地产巨头的牌照(快钱、恒大万通支付);各地交通系统的牌照(山东一卡通、山东高速);通信巨头的牌照(翼支付、沃支付、和包)。总之,巨头的牌照都很难收购。据第一消费金融估计,大概市场上可交易的可供全国范围类开展支付业务的牌照不会超过20张。

附:120张具备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的牌照名单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