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掀“监管风暴” 银监会文件七连发

文丨第一财经日报

4月18日讯,郭树清履新银监会主席近1个月,银监会文件七连发,这把“监管之火”烧得整个银行业和资管圈惴惴不安。

“上星期行内感觉特别动荡。”一家大型城商行同业部资产端投资人员陈池(化名)对记者感叹。一众券商研究员也纷纷抱怨——写稿的速度都赶不上发文的速度。

尤其是《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6号文)和《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6号文)中,有大量表述剑指同业业务。前者明确指出,“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后者则列出至少五种现象,对部分同业业务冠以“监管套利”和“同业空转套利”的两顶帽子。

“行里都在等着监管层对于同业存单下发正式监管指令,此前盛传同业存单可能会被纳入同业负债考核。”陈池对记者表示。同业负债在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不得超过33%,而同业存单并不构成同业负债,尚不受监管。

整治风暴或许即将登场。记者独家从多家广东地区银行机构获悉,广东银监局日前已经将“三套利”自查表下发到辖内银行。问卷涉及各类套利操作,内容之全,让一名银行相关业务人士惊呼“简直是混业经营操作指引”。

某银行对接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银监局要求尽量在本周二就提交自查问卷,且表示最快周三就可能“进场检查”。

就等同存监管的“那一刀”

之所以同业存单被盯上,存在诸多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去年四季度由去杠杆进程导致的债市巨震,暴露了“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这一“串联电路”的风险。

银行近年来放量发行同业理财,而同业理财等于把表内的钱转到表外,中小银行通过发同业存单借钱来买同业理财,资金转到表外后再对接委外,委外再加杠杆。金融脆弱性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持续累积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去年年末,银行理财冲规模、保规模的压力尤其大,加之债市动荡,银行理财年末收益大部分出现倒挂。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期限错配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值得担忧。穆迪分析称,2016年发行的此类工具中,70%期限不超过6个月,因此实际上同业存单仍属于短期融资,与银行投资的久期较长的资产端形成了期限错配问题。

“尽管同业存单使银行能够实现负债管理工具的多元化,但银行的期限错配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却因此上升,原因是许多银行利用对信心敏感的短期资金支持贷款和应收款项类投资等流动性较弱的资产。”穆迪分析师万颖对记者表示。

拉存款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其实是同业存单放量的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共有403家银行宣布了2017年发行14.6万亿元同业存单的计划,较2016年的总发行额增长12.4%。

陈池告诉记者,今年1月以来,同业存单余额一路增长,同时利率也一路走高并随后维持高位,整体形成“量价齐升”。3月以来新发行的所有债券中,同业存单占了一半以上,发行利率还在一路上扬,3月下旬各期限已经普遍超4.5%,甚至向5%逼近。

在她看来,这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应对3月末的季度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补充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继命”——资产端不断加杠杆后,部分中小银行负债资产久期错配高达24倍(1个月对两年)。在此情况下,不断地滚动发行同业存单就是“续命”之需。

“虽然知道很可能同业存单会被监管,但在4月初短暂的‘量价齐跌’后,银行又开始放量发行,赌的可能是未来监管会‘新老划断’,因此先要‘续命’。”陈池告诉记者。

据此前天风测算,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纳入同业存单后总负债中同业负债占比在25.8%左右,距政策上限相对更近。

从记者获得的前述下发到机构的自查问卷来看,内容与46号文基本一致,涉及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三部分。其中,监管套利自查内容包括规避信用风险、资本充足、流动性风险等多项监管指标套利,以及违反宏观调控、风险管理、利用不正当竞争套利等规避监管政策违规套利内容的自查。空转套利自查则包括涉及信贷、票据、理财、同业业务的空转自查内容。同业空转包括同业资金空转和同业存单空转。

也别将同存“妖魔化”

不过,陈池以及众多同业人士仍然认为,同业存单放量导致的问题是现象而非本质,存在被各界“妖魔化”的迹象。

陈池解释称,“其实发行同业存单融入的资金是一个资金池的概念,并不是大部分都投资所谓的同业理财。”她表示,例如信托池、ABS、资管公司集合产品、股权质押、收益凭证等都是投资标的。

而利率高企的同业存单会否对债券的买盘造成较大挤出效应?

的确有不少非银机构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提及,在利率上升、信用风险抬头的大环境下,几乎大家都对购债持观望态度,购买同业存单动辄近5%的利率基本可以满足预期收益,何必去买债呢?但也有同业人士表示:“就对债市的挤占而言,可以去查查数据,有多少同业存单的买盘是来自于部分原来准备买债券的?但是发行银行卖了同业存单后募集的资金也有一部分买债券,两相抵消后不会出入太多吧。”

此外,就同业存单将债券的一级发行利率推高,导致企业发不出债,只能去银行拿成本更高的贷款的说法,该人士认为,“经济不是最好,需求相对低迷,那些央企大户为什么还要发债融资,募集资金是不是拿去买银行理财套利?”该人士也提及,AAA评级的企业获得银行一年期贷款的利率都达4.5%,资质并不那么好的企业怎么还能以低于4%的水平发债?

不论如何,同业存单如今迅速扩容到7.5万亿的存量规模,自有其合理性。陈池对记者表示,相对于线下的同业拆放,线上的同业存单是更加标准化的产品,而标准化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此外,她也表示,同业存单流动性不断提升,避免了提前支取风险,更可作为质押回购标的。同时,由于同业存单是银行发行的,其信用风险较企业信用债更可靠,在信用风险频发的环境下,存单比短融更受欢迎。2016年下半年,同业存单被纳入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的质押品范围之内,也助长了各界的购买热情。

金融去杠杆向企业端传导

同业人士认为,同业存单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其本身,背后存在为人所忽略的本质因素。

说到银行用发同业存单的钱去购买同业理财,这在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理财产品其实在美国并非银行所有,银行仅是一个分销渠道,赚取的仅是销售费,也不可能对产品进行刚性兑付;而在中国,银行同时也做资管业务,却不受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监管,银监会也无法穿透到底层资产,同时理财产品很难打破隐性刚兑。

最本质的问题可能仍出在实体经济。“银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收益,尤其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同时,实体经济仍不景气,债券违约率上升,因此银行贷款谨慎,除了房贷,如今对国企和中小民营企业放贷收紧,所以银行投资机会比较少,要在表外寻求更多投资机会。”陈池表示。

在她看来,金融去杠杆的效力已经在向实体企业传导,一季度债券发行的“腰斩”就是典型。“年初的债券发行量明显下降,金融去杠杆开始传导到企业端。由于去年整体利率低,债券发行利率也很低,导致现在企业也不愿提价,最后因为价格谈不拢,导致一季度发行量几乎对半砍。”陈池对记者表示。而今年去杠杆、抑泡沫、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了主基调。

不过,就实体经济而言,去杠杆的路似乎还更远。同济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钟宁桦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型上市国企加杠杆、众多非上市私营企业去杠杆或难获融资的现象突出。我国经济高杠杆是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金融资源错配的问题加剧了其严峻程度。这其实与“同业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金融不支持实体”的现象也密切相关。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