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之间,大公司到底该不该做金融业务?

跨界除了产生势能,还会带来风险。—— 馨金融洪偌馨/文之前的很多篇文章中,我都提起过一个观点,我对于新金融的界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未来有流量、有客户、有数据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会介入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提供服务和产品将成为一个标配。而随着金融服务和产品种类的增多、规模的增长,这一板块也必然走向独立发展的路径。这一点,先有蚂蚁金服之于阿里巴巴、京东金融之于京东集团,后有360金控之于奇虎360、凤凰金融之于凤凰、苏宁金融之于苏宁云商等。最近,唯品会也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的同时,宣布将分拆金融业务,与其主营业务电商、物流并列成为三大战略板块之一。而从其目前的业务思路来看,B端供应链金融+C端消费金融的打开方式,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事实上,因为最早几家布局金融业务的大公司们在产品、业务线甚至生态建立方面的成功,让我们在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中很容易陷入一个狭隘的思路中,那就是大企业在主营业务进入平稳期甚至衰退期之后,拓展金融业务是最容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布局,而因为他们在产业链、场景、客户、流量方面有优势,所以做金融很容易成功,而成功的路径只要跟随着先行者的脚步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我们打开视野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并非如此:

大公司拓展金融业务的原因有很多,增加利润虽然必然是其中一个,但并不是全部。对于大集团而言,金融业务可以起到一种润滑剂的作用,完善整个业务生态。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务与“财技”的叠加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提升估值、便于融资等等。当金融业务成长得足够大,基础设施足够健全,金融业务可以自成生态时,将形成新的品牌溢价,可能带来更大的惊喜。也并不是每一个大公司都适合做金融,或者说如果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有些公司的金融业务只会成为累赘而不是优势。

1、金融是门技术,财务是门艺术从财务的角度看,大部分公司的金融业务确实能给公司的财报增色不少。就像前面说过的,作为一条新的业务线,金融业务是可以赚钱的,而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能够赚越来越多的钱。一直以来,金融行业的高利润是做实业甚至做互联网的公司们无论如何拍马向前也望尘莫及的,现在这些公司发现自己掌握着产业链上下游、掌握着场景、流量、用户,现在连银行、保险这样的大牌照都在向他们敞开大门,搭建一条业务线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而包括支付、信贷、理财等都业务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基本与现有平台做个嫁接,就可以很快看到成果。最近,新浪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新浪第一季度净营收为2.7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均增长40%,其中非广告营收为5010万美元。而在非广告营收中,除了微博增长贡献的990万美元之外,另一个贡献者主要来自新浪支付,这一业务在2017年1季度快速增长,营收达到了1000万美元,占到非广告营收的20%。情况相近的还有苏宁云商,一季报显示,苏宁金融业务总体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52.1%+,其中贷款利息差和理财产品贡献利润。中泰证券分析称,预计2017年苏宁金服有望实现营收18到20亿元,贡献净利润4.5亿元。除了金融业务本身增长带来的营收增长以外,金融业务还可以反哺集团,带来集团财务营收的提升。 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17财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其他收入合计60.86亿元,较2016财年的20.58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仅蚂蚁金服的专利费用(royalty fee)和软件技术服务费用一项收入就达到了20.86亿元,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根据其往年财报显示的数据,2014到2017的4个财年里,阿里巴巴累计向蚂蚁金服收取了66.39亿元的专利费用和软件技术服务费用。除此之外,金融业务因为其本身灵活的性质,与财务手段相叠加,效果更佳。比如之前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收紧,许多上市公司愿意斥巨资收购一张牌照来提升市值;而近一段时间消费金融站上风口,目前通过参股等方式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有50多家,消费金融业务不仅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更重要的是像二三四五在披露财报之后,股价应声大涨,直接封上涨停板。事实上,即便金融业务本身并不盈利,它也能够带来其他价值,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金融。很显然,京东作为一家急于实现盈利、美化财务报表的公司,京东金融没有达到增加盈利的目标,反而是为巨额亏损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在去年底京东集团剥离京东金融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在为整个集团的盈利创造条件。不过拆分之后的京东金融,一方面仍然始终在为集团的各条业务线服务,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有了更大的品牌溢价空间。今年3月,京东金融完成私有化交易之后,估值较A轮融资也有所提升。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类型业务估值模式是不一样。对于综合性集团来说,估值一般较低。而且,放在京东集团内,京东金融未来也会有估值瓶颈,而剥离可以增大估值空间。许多电商、互联网巨头将金融业务进行拆分,其实都是这个思路,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金融业务对内的服务价值,另一方面在资本和市场上又能争取到更多机会。一旦形成平台或生态,具备对外输出品牌和技术的能力,其潜力甚至可能超过其主营业务。2 、繁华背后,隐忧重重当然,硬币的另一面同样不可忽略。与其它领域的创新不同,一旦涉足金融业务就不得不面临潜在的政策和业务风险。这也是眼下不少公司要把金融板块独立拆分的原因之一,就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业都是受到监管最为严厉的领域之一。最近,百度就受到其金融板块的拖累,被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列入了评级下调复评名单。原因是由于与核心业务相比财务和执行风险更高的金融业务增长迅速,百度的发行人评级因此承压。穆迪称,百度于今年4月27日披露的3月底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其全资所有的、负责理财及小额贷款业务运营的金融服务事业群总资产为人民币250亿元,相当于百度总资产的12%。百度向个人投资者出售此类金融资产。穆迪担心此类风险较高业务的迅猛增长令百度面临项目开发及中国 (Aa3/负面)中小企业融资敞口风险。此外,金融服务事业群相关业务的快速增长将推升百度的杠杆水平,这对其评级具有负面影响。并且,穆迪的报告显示,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相关业务发展时间较短,未来12-18个月此类业务的执行风险仍然较高。百度受累于其金融板块,那是不是拆分独立就可以减少这部分负面影响呢?现实情况看来,貌似也并不是。除了流量、客户、数据之外,对于涉足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已有的品牌效应和隐性背书才是让它们得以快速跨界的核心优势——大大降低了平台与投资人建立信任的成本。但反之,这种深度捆绑的关系也容易引火上身。比如,几天前,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在官网发布了一份公告称,5月中旬,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网络巡查发现,国美旗下的互金平台美易理财的多个产品存在与其疑似关联公司进行交易的情况,涉嫌自融自保。被官方组织指名道姓地质疑自融的情况并不多见,事实上,这已不是国美旗下的互金平台第一次被质疑了。前不久,另一个板块“国美在线金融频道”也曾曝出涉嫌关联企业融资、关联企业担保等情况。而再往前看,早在2014年末,新浪旗下的互联网理财平台新浪微财富也曾“踩雷”,其平台上销售的来自P2P平台中汇的产品——汇盈宝和外贸贷出现兑付问题。最后不仅发现提供资产公司有问题,连基础资产中的票据都是假的。而当时,新浪微财富不仅为中汇在线的产品提供了流量和客户,官方宣传资料中还出现了“模式成熟、风险趋零”等词汇,对于该产品的描述更用了,“由银行承诺兑付,安全稳健,100%资金安全。”事发之后,新浪微财富也因风控不到位、过度宣传等问题饱受诟病。其母公司新浪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舆论压力,毕竟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冲着这个品牌去做的投资。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隐忧之外,一些业内的朋友告诉我,大公司转化能量和资源到金融板块的效果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除了有跨界带来的文化、理念、专业上的差异外,不同版块之间的资源调配和协同合作其实难度相当高。某门户媒体系的互金平台高管告诉我,尽管母公司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用户基础,甚至传播渠道,但金融板块并不能随意调用其核心资源,就连最基本的借助其平台做内容传播也是要计费的。跨界不易,且行且珍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5-23
进退两难之间,大公司到底该不该做金融业务?
跨界除了产生势能,还会带来风险。—— 馨金融 洪偌馨 文 之前的很多篇文章中,我都提起过一个观点,我对于新金融的界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未来有流量、有客户、有数据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会介入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提供服务和产品将成为一个标配。 而随着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