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原标题: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今天在CES Asia 2018晃了一天,诸事繁多水米不打牙。出来之后竟然产生了幻觉,一度以为我逛了一天车展。这届亚洲消费电子展被各种各样的车企“霸占”了,而科技巨头、硬件厂商也不甘寂寞,既有积极布局智能驾驶系统的传统车企如凯迪拉克等,也有如拜腾、零跑、奇点汽车等造车新势力, 还有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一时间只见风起云涌的无人驾驶,各种各样的炫酷Demo乱飞,其实除了像车展还有点像赛车游戏展。

这当然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业趋势。在技术、政策利好,以及各类公司追逐风口而来的巨额投注下,无人驾驶可谓迎来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春天”。但一片向好的情况下,似乎也不是没有问题存在。

花样繁多的智能驾驶Demo演示背后,观者可能还是会质疑:到底这个听起来超神的东西有没有实锤?

为此,我们在CES Asia现场走访了毫无疑问的人气最高驾驶类展台——百度Apollo 。在百度Apollo 看来,今天这个时间节点或许已经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做两个Demo。并不是宣布一下宏伟的战略就算进军无人驾驶——今天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共生关系,都在催促无人驾驶进入量产时代。

似乎与这种说法相验证,百度Apollo 也确实在带来了完整的智能驾驶产品矩阵,以及现阶段即可量产上路的各种自动驾驶实车,包括无人小巴、无人物流车和无人驾驶乘用车。从Apollo 的视角看去,无人驾驶已经来到了实打实的量产阶段。Apollo用实际行动对友商们说:秋天已经是收获的季节,不能做做样子再去播种插秧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无人驾驶又不是定时炸弹,早点晚点有什么区别呢?可能,还真有…

行业乱象?多数企业只做Demo没有量产

老司机们都有这么一个常识:车开的太快了当然容易出危险,但很多时候车速太慢了,反而更容易引发危险事故。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真的车。

在无人驾驶产业周期里,似乎也在验证这条汽车通则。无人驾驶产业跑的太快,甚至以安全为代价那当然不行,就像不久前Uber的惨剧,事后证明完全是技术不达标所致。但无人驾驶的进度太慢,其实也是相当危险的。毕竟这是一个新产业的诞生,事涉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准备周期,如果科技企业与车企这两个排头兵太慢,迟迟停步于Demo和美好的资本想象,那可能会对整个产业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拖延与损坏。

比如说,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环境下,美国的无人驾驶领域虽然看似波折,但波折也意味着高速发展。实车路测、量产计划出炉,以及共享自动驾驶商业化,都已经率先在美国市场上推进。回想中兴引发的芯片之痛,一旦无人驾驶领域也被美国公司完成技术与专利通吃,那么中国科技行业的损失将是长远乃至不可估量的。大环境下,无人驾驶进入量产阶段可谓迫在眉睫。

针对于此,工信部自去年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反复强调到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普及化是红线。这关乎于国家战略评估和AI产业的顺利推进。在明确的国家需求面前,今天假如还是以Demo卡位,似乎在2020这跟红线面前太过乐观了。时至今日,在CES Asia上仍然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再用Demo甚至图纸“跟风”最近流行的新技术,可发展无人驾驶更需要的是经过反复测试,对于技术经验的累积和产品的打磨。如果只顾反复调整Demo,很可能会错过累积测试经验的黄金期。

另一方面,造车与无人驾驶风潮,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刮了几年。有过很多实锤进展,同时也有乐视这种近乎闹剧的戏码。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对无人驾驶的期待,以及公众对无人驾驶的情绪,都可以说十分复杂。快速而有证明力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似乎是回馈这些期待的唯一方式。

综合来看,对无人驾驶量产的需求已经十分急迫。而已经顺利推进到量产阶段的Apollo ,也确实拿出了一系列成果。

在接下来,量产肯定会成为Apollo 平台的关键词。但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与一般爱好者想象的不同,无人驾驶绝不是“xiu”的一声就变出来了。而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迭代和产业链塑造。想要从开始量产到真正实现普遍落地,中间才是真正攻坚战开幕。或许我们可以以百度Apollo 为例,看看无人驾驶想要进入量产阶段都需要哪些动作。

量产时代,需要的是矩阵化产品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习惯这样一个现象:一次无人驾驶量产发布会上,发布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大堆技术、硬件和解决方案,甚至“周边”。

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进入量产时代的无人驾驶车辆,需要解决的是实际场景、实际交通空间中的细节问题。就像电力设备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需要从发电到传送再到维护维修等各种新设备来满足需求一样,无人驾驶的量产进程里,也需要矩阵化产品来满足各个节点的新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这次Apollo 展示了一系列围绕无人驾驶大命题的矩阵式产品。其中有运算平台,也有针对场景的解决方案,也有智能地图产品。

比如这次展示的Apollo Pilot就是一款适应中国市场、可量产的无人驾驶产品。Apollo Pilot不仅仅拥有全球最大的交通场景库,并且保持自学习状态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已经能在共享出行、商用车等等场景中实现量产。在所有泛出行领域都对无人驾驶感到焦虑的今天,Apollo Pilot的出现仿佛成为了一颗百忧解。ACU(Apollo Computing Unit)则是面向量产的车载单元,能保证信息安全和云端更新之外,还有高精定位、观景感知、决策规划三项AI能力。结合依托多源感知数据处理、云服务中心和数据中心的高精地图平台Intelligent Map, 以及定点接驳、停车的Valet Parking等等系列产品,量产和产品矩阵成了百度在CES Asia上的两大关键词。

而多种产品当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搭载全球首款AI人车交互系统——Apollo小度车载系统的智能驾驶舱。语音控车,是个值得更多聊聊的话题。

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一切战略的基础

无人驾驶量产化的另一个需求,是对产业链的期待。无人驾驶不是一家公司,几个开发者就可以撬动的东西。各种驾驶问题、车型、路况和地域需求都让无人驾驶这个命题充满了复杂性,所以我们看到国际范围内,各种车企与科技企业、零部件企业、解决方案企业的合纵连横。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工业体系与资本的开放合作,是人类通向无人驾驶的唯一方案。

客观的说,无人的产业链生态,在欧洲和美国有着更高的成熟度。而国内科技企业刚刚开始不,显然距离搭建产业链还有相当的距离。而百度Apollo在平台特征、技术积累和一年多的产业链搭建,似乎在这个时刻体现出了独特价值。

在CES Asia上,百度又宣布了与宝马、现代的合作计划。其中百度Apollo与现代宣布将面向全球市场共建统一汽车平台,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合作。百度将与宝马则确定将围绕车家互联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寻下一代人车交互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与宝马的合作并非长期战略意义上的。在近期,双方就将以车家互联为起点打造智能化车载体验,让用户坐在家中发出语音指令就能实现对车辆的远程控制。我在现场还体验了一把车家互联的功能,在车上告诉小度“我快到家了”,就可以远程控制家里的电灯窗帘和空调。

至此,Apollo已经完成了百家以上产业合作伙伴的生态搭建。而产业链的下一步,是行业规则的制定、监管机制的明确,以及技术互惠平台和垂直解决方案开发平台成为行业基础设施。无人驾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透明度、有清晰标准、有万众参与,距离翻天覆地的驾驶迭代才能无限缩短距离。

无人驾驶需要的,除了真量产还有全能力

当然了,说千道万,量产无人驾驶这个命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有真车出镜才行。而Apollo也确实正在从实践中加速技术成熟。CES上我们看到的,是百度L4级自动驾驶技术赋能的量产无人驾驶小巴“阿波龙”,以及新石器运输机器人亮相。

毕竟在2020年量产这个越来越近的时间点下,真车出镜才能给予人们一步步梦想成真的观感。

除了真车之外,Apollo展示出的小度车载系统、Apollo Pilot等等围绕无人驾驶大命题下的多项技术能力,也是当前行业最需要看到的东西。无人驾驶绝不可能是一两家厂商的独奏曲,而是数个产业链共同进化的大合唱。

只有拥有跨产业的全能力,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自动驾驶软硬解决方案,进一步给予整个行业足够的信服力。

接下来的7月,很大概率将是中国无人驾驶历史中值得记住的时刻。更多量产化方案与产品将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至此而后,下半年的科技+汽车风潮似乎已经开始弥漫。或许高等级自动驾驶车闯进人们的生活,就在这半年也说不定。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6-14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原标题: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今天在CES Asia 2018晃了一天,诸事繁多水米不打牙。出来之后竟然产生了幻觉,一度以为我逛了一天车展。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