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一声,如何激起健身行业千层浪

近期,网络上关于996.icu的大讨论被新华社社评终结,一篇辛识平的《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向以牺牲年轻人健康为代价的996说不。

年轻人的健康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越来越多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向,强化运动健身来预防各类健康问题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必修课之一,也让市场再次聚焦这一赛道。

目前,国内外已经涌现了大量“互联网+运动健身”的玩家,本文将从健身界的苹果Peloton出发分析国内咕咚、Keep等玩家,探讨国内同一赛道的竞争生产法则。


一、健身热潮,催化运动智能发展

Peloton成立于2012年,通过动感单车扎根家庭健身领域,并以智能与健身的融合强化互动属性,进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风生水起,成为行业翘楚。

截至2018年,Peloton凭借“硬件+内容”的独特模式打破硬件薄利的魔咒,估值跃升至80亿美金。随着IPO临近,未来Peloton有望成为全球健身领域市值最高的企业。

同样是瞄准家庭健身场景,Peloton以售卖硬件起家,还别出心裁地在硬件上加入超大屏幕、数据传感器等,如此一来不仅让教练和学员能通过直播有效互动,还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健身课程的订阅服务,也能在运动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员之间的社交互动,让用户乐在其中。

Peloton的“硬件+内容”闭环模式,不仅让家庭运动健身成为可能,并保留了传统健身的课程精髓和社交乐趣。其如同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飞跃性迭代一样,带来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让用户愿意为此高溢价买单。因此,Peloton复购率高达96%,甚至超过了以93%的高复购率著称的视频内容界“王牌”Netflix,也造就了其超级独角兽的地位。

参照Peloton在美国的成功案例,皓哥认为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里极有可能诞生国内的“Peloton”。

2015年,美国健身协会IHRSA数据显示中国健身人群的数量仅390万,健身房渗透率仅为0.4%,而根据最新的《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该群体数量已达到了4327万直追美国的6648万,健身房渗透率达到3.1%,实现了三年十余倍的强劲增长。尽管健身人数低于美国,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健身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走势。且相比美国超过20.3%的健身人口,中国不足3.1%的健身渗透率依然很小,仍具备巨大的潜力空间。

在如此有利的环境孕育下,国内的互联网运动健身领域也透露出了“遍地是黄金”的诱人信号,吸引众多类似Peloton的玩家入局,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国内沃土造就多元竞争格局

基于大洋彼岸Peloton的路径探索,国内本土玩家们也因地制宜,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当中野小兽(yesoul)直接踩着Peloton的足迹,从动感单车切入到线上课程服务,路径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其洞察到动感单车由于占地较大,国内普及率远不及美国的差异,选择将商场、凌空SOHO、长租公寓等公共空间作为产品推介主战场,这也侧面说明其模式不符合国情,发展速度将受限制。

另一类玩家同样借鉴了Peloton模式,但着重关注“软硬一体”的精髓,并因地制宜选用智能手环等更便捷的硬件为切入口,打造一体化的智能运动体验,而咕咚、Keep即是当中的佼佼者。

不过,即便“硬件+内容”的模式内核相同,但二者不同的企业基因也决定彼此路径和定位都不同。Keep致力于打造更专业的工具、更纯粹的社区,而咕咚则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运动大数据和服务平台,因此双方的节奏和发力点也各不相同。

咕咚从智能硬件为切入点,是国内最早进入智能运动领域的平台之一,其选择更符合国人轻便需要的产品出发,拥有运动手表、智能跑鞋、智能手环、智能耳机等一系列智能健身产品,构建了智能健身生态。基于硬件生态,其还推出CODOON LIVE,以在线实时直播连接用户和教练,并提供更专业的健身课程服务,突破了健身房价格高、效率低、受制于地理空间等种种局限,“硬件+内容”的模式雏形显现。

而9年的行业经验,让咕咚拥有超过1.5亿用户总量和50亿条运动数据积累,为打造“数据+服务”智能平台提供核心驱动力。正如咕咚CEO申波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咕咚是一家数据公司。而对于海量数据的应用与变现方式,咕咚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尝试,将冲锋方向瞄准轻、快的业务端口,以运动服务为中心,延展至生活服务,从而将“运动与生活”进行完美融合。

相比之下,Keep更聚焦于健身内容和社区,并以垂直服务电商的逻辑切入运动健身人群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平台竞争力。

Keep给用户印象最深的是各类垂直细分的健身课程,其知识付费模式的课程内容与Peloton最核心的直播互动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保证了教学标准的同时也正在通过智能硬件强化交互性。近日,Keep进一步升级战略,发布智能运动手环、健走机、轻食产品,与咕咚的整体打法较为相似。这种模式下,Keep能更好地围绕用户的健身需求,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也能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过单从这次硬件矩阵的升级布局来看,其仍有很大的发力空间。

此外,小米、荣耀等厂商作为早期的功能手环代表,也在逐渐迭代产品,叠加心跳、运动检测等功能。显然,二者也在“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硬件与运动课程结合的可能。虽然它们在功能性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健身运动的专业性领域仍有不小的欠缺。

这几类玩家在模式上各有千秋,也都有机会成为国内互联网运动健身领域的独角兽,但在未来混战中,谁将更有机会脱颖而出呢?


三、咕咚领军行业,不断迭代进化

以创投圈思维来解读,当前的商业模式创新已无法构筑绝对的竞争壁垒,核心在于持续迭代进化。从目前各玩家表现来看,咕咚在很多维度上都实现了快速迭代,它在小步快跑的节奏中持续保持领先身位。

在健身硬件同质化的格局下,咕咚率先推出智能运动战略,即运动大数据与服务内容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身体验。

运动本质还是身体的本体感觉,单纯依靠教练的示范“照猫画虎”地练习,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用户的身体情况,也不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最终的结果很容易和与灌输式教育一样引起反弹,甚至压抑了用户主动学习的欲望。这也是付费录播课程在“千人一面”的教学中,难以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病灶所在。

咕咚则基于庞大优质的用户数据积累,不断加大AI等新技术的投入,形成颗粒度极高的用户画像,不仅能优化课程内容,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健身服务。例如,在CODOON LIVE直播基础上,咕咚的V-COACH虚拟教练服务能够成功打破人效天花板,既保证运动要领的原汁原味,更能在千人千面中满足不同性别的用户体质以及增肌、塑形、减脂等需求,从而使得咕咚在多数玩家停留在健身2.0时,率先步入体验更优的健身3.0时代。

得益于Peloton“硬件+内容”模式经验,满城大有“硬件与内容结合”玩法的泛滥之势。咕咚在原有的硬件、内容优势上,加速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打法,进一步强化生态壁垒。

在Keep等新玩家不断涌入赛道的格局下,如何保持警觉持续进化,考验着每一个存量玩家的功力。咕咚则深谙其道,在智能运动手环的先发优势上,围绕用户不同的健身场景持续推出智能体脂秤、智能跑鞋等多款产品,以日益完整的硬件生态与其健身内容深层结合。

显而易见,硬件越多就越能实现用户健身场景的全覆盖,而各个设备互联互通,使得用户多个维度的运动数据被汇总到咕咚数据库中,从而更精准地掌握用户健身过程和进度,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商品、课程服务和教练交互指导服务,让用户的健身效果事半功倍。而完善的硬件生态,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最大化发掘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同时数据在平台的积累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用户健身的迁移成本,强化用户黏度。由此,咕咚也将深掘护城河。

最后,和Keep亲力亲为的模式相比,咕咚则以开放模式共同搭建生态,有望快速跑马圈地。

正如上文提及,如今中国健身人口的渗透率只有3.1%,远不及美国的20%,需要赛道玩家们共同发力,在场景服务、智能设备及课程服务等基础设施上补齐短板。和后来者Keep的精耕细作相比,咕咚作为行业先行者,抛开品牌之间的“门户之见”,将小乔跑步机、野小兽动感单车纳入生态之中,并与YYsports胜道体育达成战略合作发力线下体验店。这种开放姿态,将帮助咕咚快速高效地实现运动场景的全覆盖,提升行业声量和地位。


四、结语

尚书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Peloton的示范效应下,国内玩家虽然有效开发了健身市场,并引入了先进的理念和智能技术,但若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智能化健身体验,咕咚等众多玩家们还需要在“小心决策,大胆试错”的理念中,疾步前行。

作者:钱皓,刘泓庆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26
咕咚一声,如何激起健身行业千层浪
近期,网络上关于996.icu的大讨论被新华社社评终结。年轻人的健康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越来越多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向,强化运动健身来预防各类健康问题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必修课之一,也让市场再次聚焦这一赛道。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