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票房扑街,小鲜肉经济沦陷?

原标题:《上海堡垒》票房扑街,小鲜肉经济沦陷?

知道最近什么最火、最流行吗?没错,就是道歉。

各奢侈品牌,轮番被曝出辱华事件,微博上遍地是“高级”的道歉范本,对于这种站在死亡边缘疯狂试探的行为,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评论了。今天要说的,也与道歉有关。

8月9号上映的《上海堡垒》,这几天风波不断,编剧道歉、导演道歉、作者道歉、剧组道歉……极差的票房,几乎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沉迷“道歉”,无法自拔。

斥3.6亿巨资,耗时六年,苦磨一剑,只为道歉?当然不是,那么今天就简单的跟大家聊一聊,这波“道歉声明”背后的故事。

天时、地利、人和

有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堡垒》3.6亿的成本,预计票房2亿。截至目前为止,豆瓣评分3.2,淘票票评分5.9。口碑票房的双扑街,与前期宣传形成了打脸式对比。

凡事都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如果非要分析一下将这部影片失败的理由,大抵不过是这三点:

1、天时:选错了上映的时间

重视周知,影视行业的两个上映爆发点——贺岁档、暑期档。其中贺岁片是最为集中、题材涵盖量最大,同时也是竞争力最强的时段;与之相比,暑期档,虽有着暑假的依托,但是内容远没有贺岁档时期宽泛。

《上海堡垒》选在此时上映本没有错,“流量明星+科幻”本就是大多数00后群体最热衷的元素,暑期档也正是这类人群最放松的时候。

但是,它选错了对手——《哪吒》、《烈火英雄》。《哪吒》身下是强大的“国漫复兴里程碑”,《烈火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英雄。

俗话说得好:没对比,没伤害。

如果说,它与凭借硬核“国漫IP”,成为了今年暑期档头牌的《哪吒》相比有些不公平,那么,与同样是弘扬英雄的《烈火英雄》相比,《上海堡垒》所建立的英雄文化,显然是“营养不良”了。

2、地利:自身定位不清不楚

直到上映前,这部影片的定位一直都处在不清不楚的状态。有相关信息显示:直到8月8号为止,各媒体的宣发文案中,仍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粉丝给出的定义:软科技、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片。更有粉丝公然叫嚣称:这是一部爱情、青春偶像电影,更是一部证明鹿晗个人演技的电影。

说实话,让我花几十块钱去见证鹿晗的进步,我是拒绝的,有这个时间和金钱,还不如买杯卖茶,发个呆来得实在。果不其然,最后一个定义很快被官方否认了。

官方陆续放出的消息称:这是中国第一部科技军事题材电影,是硬科技。先不说它配不配得上“硬科技”这三个字,单是“中国第一”这四个字,就满满的爱国情怀绑架。

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流量电影,会加上“全球第一”、“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标题,除了博人眼球外,剩下的大多是“希望是最后一部”影评。

在没有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想让非粉丝的大众消费者为这部“不清不楚”的电影买单,是很难的。

3、人和:大众与小鲜肉经济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前不久粉丝为周杰伦通宵打榜只是一个偶然,那么,如今《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扑街就是必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观众与小鲜肉文化积怨已久,近十年来的审美压迫,终于在此时爆发。

其实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点。

小鲜肉经济

如果将小众文化圈,强行搬上大众圈子,利用数据频刷屏,以类似洗脑的方式强迫众人接纳,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群众更大的排斥。小鲜肉经济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早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小鲜肉会有这么多的脑残粉。直到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小鲜肉经济圈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在这里谁都可以成为圆心。但是这种商品往往会使消费者成瘾,丧失理智。

这种扭曲的审美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分歧:普通观众想看的是艺术、内容;粉丝想看的仅仅是明星这个人。唱歌没走掉、舞步跟上了节奏,都成为了他们吹捧的理由。这与以前实力派演员标准大相径庭。

就这样,大众与粉丝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不仅是普通观众,娱乐圈内部的矛盾也渐渐显露了出来:前段时间,王劲松怒斥某流量明星,背会台词求夸奖;郑晓龙直言不敢用流量明星,片酬高、不背台词耍大牌。

有些人会觉得,看了之后心里都应该知道作品的好坏,即使有着不辨是非的粉丝搅局,毕竟是少数,不可能会翻出什么大浪的。

但是,这是一个抛开很多不定因素的理想命题。不定的因素有很多:IP、演员、猎奇、伪数据、伪评论等。

IP、演员

如果IP是一个已经被嚼到发苦发酸的烂命题了,但是当它遇上了流量明星,却能够给人一种不同的冲击感。郭敬明在这一点上玩得出神入化。

2013年6月上映的《小时代1》豆瓣评分4.7,最终竟有4.83亿的票房。由于采用套拍的模式,最后剪辑除了《小时代》一二两部,所以仅相隔两月,《小时代2》上映了。

有相关数据显示,两部加在一起4700万的制作成本,收获票房几近八亿。近乎随性制作的烂片,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票房?

强大的演员阵容——杨幂、柯震东、陈学冬、郭采洁等清一色的颜值输出;自产自销的IP情怀卖到了极致。

评分虽低,但票房高。于是,郭导便开始新一轮的掘金路——《爵迹》。

同样是清一色的俊男美女,与卖情怀的IP,再加上声称斥资两亿的作品,却好死不死的撞上了民族英雄主题的《湄公河行动》,结果可想而知。

猎奇

这里的猎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题材内容猎奇、观众的猎奇心理。

题材内容猎奇:大多是打着“XX第一”的旗号,或者是添加一些博人眼球的设定,最常见的有两种:穿越、宫斗。

这两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脱离现在社会,以一个未来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社会体制,评论那个社会现象。这样的题材给人一种幻想,即,在这个社会不行,没关系换一个环境就可以成功——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个社会不适合我罢了,这样的题材更像是一种爽文。

观众的猎奇心理:清一色的差评,让消费者更想去看看,到底烂成什么样子——好得雷同,差得出众。

以烂片典范《富春山居图》为例,即使漫天的差评,都没有阻止它收割票房,2013年,两天破亿,最终拿下了三亿票房。

再加上,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在手持正义的键盘侠面前,没看过电影是没资格否定任何一部作品的。

伪数据、伪评论

在粉丝的疯狂下,逐渐衍生出一种黑产——数据造假。

为什么小鲜肉经济一边倒,成为了近十年来的资本游戏最狂热的玩法。这其实可以大致归咎于一个恶性循环:数据造假让资本玩家以为此人拥有同样强大的号召力,当事人在从中牟利后,继续数据造假。

万物存在必有其道理,小鲜肉经济亦是如此。如果它仅仅作为一个小众文化圈存在,没问题,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但是由于粉丝几近病态的狂热,让资本经济看到了商机,强势的把它推到了众人面前,并将文化、艺术产业与之相结合。

从而带来畸形的娱乐圈文化,与病态的资本角逐。如今病态横生的小鲜肉经济,其实只是资本博弈后的弗兰肯斯坦。

其实,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权利,但是美的定义很宽泛,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门艺术。

真正的美是在剥皮去骨之后,还有一缕清魂支撑着它活在在观众记忆中,而不是一串冰冷的数据和一些不伦不类的笑柄。

在众多不成熟、无作为的事例下,小鲜肉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口伐笔诛,在“烂营销”无法博人眼球之后,小鲜肉就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8-20
《上海堡垒》票房扑街,小鲜肉经济沦陷?
如果说,它与凭借硬核“国漫IP”,成为了今年暑期档头牌的《哪吒》相比有些不公平,那么,与同样是弘扬英雄的《烈火英雄》相比,《上海堡垒》所建立的英雄文化,显然是“营养不良”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