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新计划:让天下没有难刷的脸

这几天出差杭州、深圳参加活动期间,我至少被刷脸10次,包括机场安检口刷脸、登机口二次检验、高铁实名制验证、酒店入住人脸核验、大会现场自动售卖机刷脸、便利店刷脸支付……如果算上每天无数次的手机FaceID解锁,刷脸次数就数不胜数了。

2019年,相信大家都有类似感受,“刷脸”应用正无处不在,学校、社区、写字楼、酒店、机场、火车站、便利店、商场,到处都有人脸识别的身影,显而易见,人脸识别已成为最先落地的AI技术。不过,看似已经变得十分通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实际上技术门槛却很高,在识别准确率、识别速度、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小技术挑战。

据百度视觉技术部副总监丁二锐介绍,人脸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视觉的重要垂类技术,可提供包括诸如人脸检测与属性分析、人脸关键点定位、人脸对比、人脸融合等能力;此外,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部分场景应用中还要考虑到使用静态或动态图像来有效抵御照片、视频、3D模具等作弊行为,因此人脸识别技术还包括“活体识别”能力(3D人脸识别是目前通用的具体实现形式)。总之,人脸识别技术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可提供的是满足于各种不同实际需求的能力体系。

到目前为止,人脸识别准确率距离百分之百依然有距离,行业能做的是不断接近,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脸识别的计算资源是受限的,在保证性能、安全的情况下适应外部条件就更难。

人脸识别门槛很高,一般企业即便是科技公司都不具备技术优势,而是基于第三方专业人脸识别技术服务进行二次开发,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人脸识别应用的基础,都是采用的第三方的技术方案,头部提供商主要就是百度、阿里为代表的巨头,以及所谓的CV四兽(机器视觉四大独角兽)。

百度刷脸刷出一个10万+

2016年,梁晓辉在广州创办了专注物联网和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智体公司,瞄准出租车行业司机管理的难点和痛点,智体准备做一套基于AI技术的出租车智能管理平台,需要对司机进行无感知识别。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智体很难走自研技术的道路,用第三方是最经济的选择,经过多家综合对比,智体的“出租车AI智能平台”底层人脸识别技术最终选定了百度。基于百度大脑AI“人脸识别技术”其研发了一套“出租车AI智能平台”,在司机端的形成一个智能终端,并在其上部署了4路摄像头,在司机无感知情况下系统全自动实时监测司机行为。

此款智能终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对非编司机进行识别并即时警报,同时该终端还可以识别驾驶员载客不打表、疲劳驾驶、车内吸烟、使用手机、双手离开方向盘、双眼长期没直视前方、没佩戴安全带、移动或遮盖摄像头逃避监管等违规行为,并及时发出语音警示,同步发送信息到出租车企业管理员的手机上,提醒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纠正司机的违规驾驶行为。目前,这一智能终端现已被应用在广州和佛山的20多家出租车企业的出租车上。

“出租车AI智能平台”已成为智体的明星产品,前段时间被多家核心主流媒体报道,未来将会向全国两客一货交通监管场景推广。智体选择百度的原因是什么?梁晓辉说:百度的AI算法领先,云端能力完整,AI行业产品矩阵全面,有快速迭代机制、同时有较强的服务能力,支持到位,真的是在花大力气推动AI to All。此外,百度大脑这一最早布局AI技术、AI技术全球领先的“金字招牌”是双方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梁晓辉的说法没有夸大成分,不只是智体这样的新创公司选择百度大脑的人脸识别技术。

杭州市民卡公司是负责杭州市市民卡发行、服务、运营和筹资的国营公司,2018年该公司全面启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探索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助力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其首先探索在智慧医疗上探索实名刷脸就医应用。那么,该选择哪一家的人脸识别技术?在经过多重对比后,市民卡公司选择了百度大脑的人脸识别技术,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选择百度的原因:“百度自身AI技术品牌优势巨大,拥有开放平台+解决方案,让市民卡可以整合支付、场景,并且百度大脑为我们提供了私有化部署方案,还提供了镜头模组供应商资源等。”镜头模组供应商是百度大脑“AI生态合作伙伴”的核心成员之一,拥有全球领先的3D传感技术方案和硬件的奥比中光。

基于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开放平台中生态伙伴的解决方案,杭州市民卡公司成功上线了刷脸就医应用,在未来2-3年, 杭州市民卡会将刷脸应用推向民政助老服务、校园健身入园、图书馆、景区入园等市民场景。

不只是智体和杭州市民卡公司选择了百度。9月26日,在深圳召开的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新产品及伙伴计划发布会上,百度大脑宣布其人脸识别公有云服务日均调用量超过1亿,居业界第一,其人脸技术开发者已有13万,合作伙伴超过1000个,实际落地应用超过10万个,收入年同比增长高达300%。

行业对百度AI技术强大都有共识,不过,说到百度AI技术,往往会是知识图谱、NLP、智能语音、自动驾驶、商业智能等等,现在看来人脸识别技术也是百度AI的长板技术,现在高调出水。

百度的人脸凭什么吸引人?

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有什么独特优势?最核心的就是基于百度大脑的底层AI算法能力。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不是基于深度学习,跟语音、文字识别一样,是否基于深度学习,会有质的差别。在深圳发布会上,丁二锐介绍,“百度大脑已发展到5.0版本,其中AI视觉的位置在感知层,包括图像、视频和AR/VR 3个部分。而这3个部分分别代表了视觉信息形态从静态向动态,再朝互动方向发展,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庞大,对视觉信息的内容理解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此外,在2019年百度大脑基础AI视觉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CVPR和ICCV等视觉顶会及比赛上,百度视觉技术团队取得了数十项冠军,其中在人脸方向,关键点、活体、检测,识别就有四项冠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百度大脑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领先性。

人脸识别安全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层面的人脸识别技术都是为了将生物特征识别作为核验人与证对应的依据,进而解决造假、冒用、顶替等问题,安全出问题轻则影响财产、隐私和生活,重则影响人身安全。针对此,百度人脸在去年6月份正式发布了Depth活体,增强活体识别的安全性,这相当于2.5D人脸识别技术;在深圳发布会上,百度全面开放人脸识别多模态3D识别算法,通过多模态检测、多模态活体、多模态特征抽取等方式提供更高性能及精度,持续提升交互体验,这在业内是首个。

总之,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百度做了很多事情,实现了技术领先。更重要的是,百度做人脸识别技术从来都不是只想给自己用的,而是开放普惠,围绕各行各业企业和开发者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软硬件开发需求,封装了各种基础能力到SDK、云服务、硬件开发套件、部署包中。

在深圳发布会上,百度在业内首个开放了3D识别算法,推出了以3D识别算法为基础的百度大脑人脸识别离线SDK 4.0。同时发布了三款新品和进行了五大升级,三款新品包括配备外壳即可落地的人脸识别产品套件(壁虎);人像处理 SDK;小型化边缘计算终端——人脸视频分析盒子。在原有的人脸识别产品、方案的基础上,全新升级的5项内容,包括远程身份验证方案;EasyMonitor—智能视频监控开发平台;寻相人脸抓拍机;具备3D识别算法、算法泛化增强、模块化计费等功能的人脸识别离线SDK;私有化部署包。

百度的人脸识别方案已经做得非常细,拥有人脸检测、人脸对比、人脸搜索、活体检测、身份验证、离线采集SDK以及离线识别SDK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开发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技术选型要求,正在安防监控、企业服务、法律政务、交通出行、物流快递、媒体娱乐等多个行业场景中落地。

当然,术业有专攻,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技术不只是凭借一己之力,而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整合第三方技术、产品和服务,构建一个生态,这跟百度整体的AI技术开放思路是一致的,截至目前奥比中光等知名视觉技术服务商已经加入百度大脑人脸识别生态中,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在发布会上公布了百度大脑人脸识别合作伙伴计划,重点寻求解决方案类和硬件能力类的伙伴,并为人脸识别合作伙伴提供十大合作权益,这将让百度大脑人脸识别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百度大脑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放上,已经拥有领先的使用率,日均公有云调用量超过1亿,合作伙伴1000+,开发者数量13万+,落地项目10万+,这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体现出其强大的生态实力。而从深圳发布会来看,百度大脑对人脸识别技术这一杀手锏技术的开放力度正在变大,野心很大。

百度大脑的生态模式

早在2013年百度大脑就亮相了,是国内最早的深度学习平台。2016年有人问李彦宏百度大脑相当于多少岁时,李彦宏说“蛮难回答的,因为它和人的正常发育过程还是很不一样的。”可以确定的是,百度大脑一直在“发育”。在今年的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大脑已升级到5.0 ,给开发者提供超过210项AI能力。百度CTO王海峰则表示:百度人工智能的集大成就是“百度大脑”。

百度大脑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只是因为起步时间最早,更重要的是百度一以贯之的持续投入,虽然很多人曾唱衰AI,或者质疑百度的AI战略,但是百度一直坚持走了下来,且力度不减,前段时间,著名的计算机和大数据理论领域专家、前密西西比大学校长、计算机教育界知名人士Jeffrey Vitter加入百度研究院,这个人是数据压缩领域殿堂级科学家,将会继续帮助百度公布机器视觉技术优势。不只是这个科学家,百度在AI、在机器视觉、在人脸识别技术上都是招揽高端人才,同时不断将AI技术做透、做精、做深。

百度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吸引超过1000合作伙伴正是因为其基于百度大脑,形成了强大的技术能力。百度大脑不只是给百度用的大脑,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开放战略,现在已经是服务规模最大的AI开放平台,并已开放超过210项AI能力,覆盖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全面AI技术。

百度大脑不仅将最基础的深度学习算法给开发者或者企业,更基于深度学习量身定制类似于人脸识别这样的应用型技术,面向不同行业构建落地生态,深度落地。

以人脸识别为例,做人脸识别的玩家很多,巨头、独角兽都有,有的是做解决方案,有的是偏向离线场景,百度大脑人脸识别则是做基础能力平台,其具有全栈能力,云+端结合,在线和离线均可适配,软硬件结合,给开发者们、合作伙伴提供基础能力,让他们聚焦在客户需求上,围绕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方案,这一次推出合作伙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百度大脑只做基础底层能力平台,构建生态走开放路线的战略。

不只是人脸识别,AI在落地产业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客户需求十分复杂,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很好地满足,因此我认为,在AI to B或者说AI 产业化的大潮中,本身就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百度大脑的生态模式,将更有活力。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30
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新计划:让天下没有难刷的脸
这几天出差杭州、深圳参加活动期间,我至少被刷脸10次,包括机场安检口刷脸、登机口二次检验、高铁实名制验证、酒店入住人脸核验、大会现场自动售卖机刷脸、便利店刷脸支付……如果算上每天无数次的手机FaceID解锁,刷脸次数就数不胜数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