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发费用低于同业水平,联瑞新材未来能否实现进口替代?
来源:华牛原创 作者:赵晨
导读
10月10日,联瑞新材即将上会,对于这家辗转创业板和科创板IPO的新三板公司来说,此次若能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或将为其“奔波”两年的上市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据公开资料显示,联瑞新材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6448万元,主营业务为硅微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结晶硅微粉、熔融硅微粉和球形硅微粉。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晓冬。李晓冬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73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6.9%,通过硅微粉厂间接持有公司股份1500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3.26%。
大供应商竟是已停业公司
招股说明书披露,2016年,联瑞新材有一家大供应商--连云港旭达硅微粉厂,当年采购额266.44 万元,为第五大供应商。
不过,记者通过“天眼查”查阅该公司工商资料却显示,连云港旭达硅微粉厂2016年处于停业状态,而早在2015年,该公司的经营已经显示为异常。
从现金流来看,2016年至2018年联瑞新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317.08万、649.71万、5568.53万,呈现较大的波动。
申报创业板曾遭股东反对
2015年1月,联瑞新材就在新三板挂牌,并在两年后的5月25日,向证监局报送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材料,辅导日期自2017年6月8日开始计算。
2017年12月18日,联瑞新材向证监会提交了创业板IPO招股书;2018年2月27日收到证监会一次反馈意见,且需要在30天内提交书面回复。
然而30天内等到的不是反馈意见回复,而是终止创业板上市。
2018年3月21日,因上市计划调整,公司管理层决定暂缓上市进程,联瑞新材为此将向证监会申请撤回上市申报材料。终止后4个月内,联瑞新材快速进行定增募资81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每股18元。
2018年9月,联瑞新材再次进入辅导备案阶段。媒体记者注意到,此次申请IPO的募投项目产生了变化,新增“高流动性高填充熔融硅微粉产能扩建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而在上市板块上,联瑞新材的股东和管理层产生了分歧。今年3月,联瑞新材董事会全票通过了拟在创业板上市的议案,但到了股东会层面却遭到压倒性的否决,当时出席和授权出席的股东共15人,持有表决权的股份占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 87.28%,有关创业板上市的议案遭到100%否决。
随后联瑞新材董事会将目标板块更改为科创板,这才得到全体股东投票通过。联瑞新材也火速向上交所递送了招股书申报稿,未曾料到,又遇上审计机构“出事”,由于审计机构正中珠江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5月24日联瑞新材的审核状态由“已问询”变更至“已中止”。
联瑞新材曾一度想火线更换审计机构,后因正中珠江履行了复核程序,才未变更,并申请恢复审核。
研发费用两连降,低于同业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号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硅微粉企业,联瑞新材的研发投入力度却并不强。报告期内,公司年均研发投入仅为865万元,近三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64%、3.92%、3.8%,呈逐年下降趋势。
招股书显示,同行业可比公司中,电化株式会社、日本龙森公司、日本新日铁公司等三家企业占据全球球形硅微粉市场的70%份额,日本雅都玛公司垄断1微米以下的球形硅微粉市场,而联瑞新材则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硅微粉企业。
2016年至2018年,联瑞新材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12.53万元、827.32万元、1055.55万元,三年平均值仅为86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4%、3.92%、3.8%,而同期可比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11%、5.18%、5.29%。报告期内联瑞新材研发费用率高于石英股份,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结语
目前国内高端硅微粉的市场占比仍然不足5%。伴随5G持续推进、集成电路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硅微粉整体需求有望增长,且高端球形硅微粉占比将提升。传统应用方面,基于其性能及性价比优势,硅微粉市场前景良好。
目前海外公司占据高端硅微粉市场垄断地位,但联瑞新材等国内企业也已逐步实现工艺突破。但相关数据显示,联瑞新材研发费用两连降,低于同业水平,未来能否实现进口替代,仍是未解之谜,华牛原创小编将持续关注。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