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 | WeWork折戟IPO,一个时代结束了

原标题:刘兴亮 | WeWork折戟IPO,一个时代结束了

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01

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涌出了三大独角兽:共享出行Uber,共享住宿Airbnb,共享办公WeWork。

这三只兽,一时风光无两,引得国内的纷纷效仿。其中,共享出行诞生了独角兽滴滴,共享住宿和共享办公也不乏追随者,只是没有独角兽出现。

如今,三只兽也只有Uber成功上市。Airbnb上市还没有时间表。WeWork准备上市,却在上市的前夕折戟,估值从最高的时候的470亿美金,暴跌到如今的80亿美金。

WeWork已经撤回了上市申请,不仅如此,它还陷入更大的泥潭:创始人诺依曼负面新闻缠身,管理混乱,亏损加剧,以致于投资教父孙正义不得不花17亿美金将诺依曼请出了WeWork的管理层。更为搞笑的是,公司居然没有足够的遣散费以致于无法裁员,这可是一件前所未闻的事。

本来想通过IPO大赚一笔,没想到成为了「见光死」,WeWork的IPO计划可谓一场悲剧。

只能说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IPO并不是万能的,虽然IPO是无数创业者的终极梦想。IPO会让公司被放到放大镜下细细的审视,所有的缺点都会被放大。

02

WeWork的惨败,IPO折戟只是表象,根本的源头还在于这家公司本身。

成就WeWork的是,共享办公。共享办公,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是多么美好的需求。

对于自由职业者,以前混迹于星巴克,到处打游击,现在WeWork给你提供固定工位。对于几个人的创业小分队,租不起办公室,来WeWork,只需要很少的租金,就能得到办公场所。几百人的团队,WeWork还为你提供专业的服务,帮你完成办公环境的创建。

不得不说,这个市场是很大的,需求也是刚性的。从需求这一侧来说,没什么问题。

再看供给。WeWork从别人那里租来大型的办公空间,再化整为零,分割成小空间出租。这模式也没有问题,这种批发再零售的模式也非常常见,比如群租。WeWork还将办公空间装修得非常的富有Google特色,Google的办公空间一直是创业者的最爱,所以非常富有吸引力。WeWork还提供配套服务,比如WiFi,打印机,茶水间……这些都是刚需。

所以,单从需求和供给来说,WeWork所做的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但是,生意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经济学里讲的需求和供给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商业本身还会复杂得多。

首先,WeWork和上家签的是长期租约,甚至长达10年。他不得不这个做:没有长约,装修的成本都回不来;没有长约,这门生意就不是一门生意,如果只是短期,那么他和中介有什么分别呢。

长期租约带来的问题,一是投资回报周期长,开始需要大量的烧钱。二是承担了长期所带来的风险。WeWork面向的客户是创业者,创业的浪潮是有周期的,在高潮的时候,需求大,在低潮的时候,需求急剧萎缩。10年之内,如何保证都处在创业的高潮?事实上,如今的WeWork,正面临着创业的退潮。所以危机来了。

其次,WeWork虽然标榜着共享的概念,但是和别人不同,他的共享是重资产。Uber和Airbnb做的是连接,分别连接了车、乘客和房主、旅客。他们两个只做平台,负责技术和运营,属于轻资产的方式。

重资产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银的投入,百分之百是个烧钱的事。轻资产当然也烧钱,但是只是初期的通过补贴的方式培养市场,等到市场起来了,补贴就可以停止了。但是重资产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烧钱。从共享的重资产的另外两个例子,国内盛行的共享单车和**公寓的困境,我们也不难看出重资产的「难以承受之重」。

最后,WeWork标榜自己是科技公司,但是却不被广泛认同。WeWork说自己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来选址,通过信息服务来运营,通过大数据来提高运营效率,但是始终无法摆脱很多人对于他「二房东」的印象。

要知道,定位为科技公司和定位为传统的做地产生意的二房东,估值那可差几个数量级。如果定位为科技公司,市场可能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烧钱游戏,但是如果定位为地产的「二房东」,那就是另外一套考量标准比如空置率,单位面积的投资回报率,周期等,财务指标无比苛刻。

WeWork自诞生起,就面临着无法摆脱的身份认同危机,而且这个危机直到现在还没有解除。

和这几条相比,创始人的问题,以及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负面新闻,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而已。

03

WeWork的这场悲剧,有什么启示呢?且来让我亮三点。

  • 左一点:共享是个好主意,也可以成为好生意,但不是搭上了共享这辆车,就能成为好生意。

前几年共享概念火的时候,各种共享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甚至不乏共享马扎这种博眼球的事件。直到现在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还有些在运营,但是能不能成,不容乐观。商业毕竟还是要遵循商业本身的客观规律,不是加了个时髦的概念,就成为一门成功的生意。

就如同曾经的互联网+,到如今的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确实能够赋能,但是不是说随便找个东西「+」一下,就能飞上天。

每一个新的概念出来,总会有人躁动起来,加个概念挂羊头卖狗肉,到资本市场上圈钱。随着社会越来越理性,这种炒概念的空间越来越少。

WeWork作为共享办公的领头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说他是共享办公的科技公司,但是很多人还是把他当做二房东。本来想借共享这个东风,结果还是没有被认同。

  • 右一点:一个时代结束了。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以来,互联网这个行业一直以烧钱游戏颠覆人们的认知,也成就了无数企业的辉煌。但是,时代已经变了。这种变化首先来自于投资方。WeWork被市场质疑他的不断的亏损,这种持续的亏损不被认可,相当于否定了他的这种烧钱的游戏。

这在十年之前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资本寒冬,资本理性叠加起来,注定了WeWork玩不转。所以,最后只有孙正义不断的注入资金,别人不愿意跟着一起玩。

WeWork只是一个时代转变的缩影,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资本逐渐向传统的财务指标靠拢,越来越注重投资回报率和周期,越来越注重盈利模式,而不是盲目的一掷千金去强占赛道。市场经历了疯狂之后,终究会回归理性,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不信,你看,在后面几年,创业者获得投资会越来越困难。

  • 下一点:理性看待独角兽。

独角兽通常是某个领域的领头羊,占据了某个细分领域的霸主地位,因此获得很高的估值。但是估值通常是有泡沫的。在创业者和投资方的推动下,独角兽的光环通常会被放大,而它自身的缺陷被巧妙的隐藏。

▴ 女儿手绘的「独角兽」

感性的人,会被光环所打动,不断看到独角兽的辉煌,不断的仰视它,因此会不断的高估它的价值。而理性的人,则会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去剖析,去审视,去质疑,因此更加准确的评估独角兽的价值。

在投资领域没有单一的准则,有人感性,感觉好就投,能获得成功;有人理性,有一套评估的标准,也能成功,虽然也错失机会。但是,无论感性还是理性,都需要正确的对待独角兽。

哪怕你一次成功了,但是如果万一遇到的是WeWork这种估值从400多亿美金到80亿美金,甚至可能会更低的情况,就可能把前面赚到的都亏出来。

前些年靠运气赚的钱,这两年靠本事再全亏了。这句玩笑话别验证你身上。

以后我们看到独角兽排行榜时,也应该打个问号,他们真的值那么多吗?

WeWork折戟IPO的最大启示在于:在全球范围内,标志着一个疯狂烧钱的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些2B投资人的时代,也结束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

▴注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后台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0-24
刘兴亮 | WeWork折戟IPO,一个时代结束了
其中,共享出行诞生了独角兽滴滴,共享住宿和共享办公也不乏追随者,只是没有独角兽出现。 所以,单从需求和供给来说,WeWork所做的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