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商品不同账户差25元!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原标题:同一商品不同账户差25元!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商家套路多,买家两行泪。无孔不入的网购、在线旅游、网上购票等,主宰着我们的生活。的确,我们因为这些服务,让生活获得更多便利。但物极必反,由此衍生的问题也频频发生。先涨后降、以次充好等诸多套路,加上过度消费等,已足以让人惊醒。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问题反复出现,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中,大数据杀熟就备受诟病,却直到如今仍然困扰着许多消费者。大数据杀熟就像是一个“狗皮膏药”,似乎怎么都难以摆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呢?

杀熟不止,消费者权益受损

老用户不如“狗”!看似颇为激烈的话,却道出了真相。在不少行业,老用户都处在鄙视链的最下游。比如在通信行业,老用户通常跟各种优惠套餐和福利无缘,后者都是新用户“独享”。之所以会这样,在于老用户在企业、商家眼中只是“笼中鸟”而已,可以任意“摆布”。他们只会对新用户放低姿态,来谋求潜在的利益。

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看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时常发生、屡禁不止。就在近日,有位女士就落入大数据杀熟的“陷阱”。她在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价格却截然不同!

具体来说,这位女士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吃了大亏——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还贵了25块钱。这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毕竟这位老用户是电商平台的消费中坚量代表,却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大数据杀熟,实在是太狠了。

随着#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成为热门话题,网友纷纷表示有同感。他们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莫名其妙就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的钱。由此看来,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结果就是,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极大损失。

利润驱动下,平台及商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按照常理说,大数据杀熟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被很多消费者所熟知,但为何平台和商家就不会收敛一下呢?究其原因,在于背后有利益在驱动。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一件商品售价1000元,可以卖出1000份,商家就可以获得100000元的收入。而如果这个商家选择通过大数据杀熟来进行差异化定价,那么能赚取更多的钱。其中30份为普通用户、新用户准备,售价1000元,剩下的70份为老用户准备并售价1200元,这样商家就能获得114000元的收入。这其中的利润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大数据面前,无所遁形。如果某位用户经常在网络平台消费,画像就是消费能力很强。那么就有极大可能在浏览同一个商品时,被所谓的系统自动“加价”。平台和商家很清楚,即使隐蔽地加上数十元、上百元,那么这位消费者还是有极大可能下单——价格依旧在承受范围内。但很显然的是,这对用户来说并不公平。

平台和商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底气,源自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看似开放,却又分割成一个个孤岛。太多的信息,让用户缺少对比价格的参照体系,也丧失着货比三家的能力。他们看到的价格,往往就认为是正常的价格。这样的环境,无疑成为大数据杀熟疯狂生长的“温床”。

整治杀熟,迫在眉睫

大数据杀熟,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消费者被骗的感觉,绝不好受。整治大数据杀熟,已迫在眉睫。事实上,此前已经有相关规定向大数据杀熟“开炮”。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在规定实施后,众多在线旅游网站也收敛了很多,鲜有大数据杀熟的事情发生。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网络购物还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在这一领域也要出台类似的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整治,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否则,单靠平台和商家的良心去自律,只是白日做梦罢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11-06
同一商品不同账户差25元!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其中,大数据杀熟就备受诟病,却直到如今仍然困扰着许多消费者。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