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有其诸多弊端,但它最大的“利端”在于,它是一场对亿万消费者的电商启蒙运动,是在普及更先进的生产力方式。
“双11”购物节过后两天, 新京报“京报调查”的结果颇有意思。
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双11”购物节确实已经成为消费者尤其是网民普遍参与的一个民间节日,而这种参与也确实具有某种不理性成分在内。二者相加,就呈现出“双11”疯狂购物节的两面性。
其实,如果立体地去看“双11”购物节,它岂止两面性,而可有很多角度。
最力捧“双11”的当然是淘宝网,作为“双11”购物节的发源地,淘宝以“双11”为荣耀,是炫示其电商影响力的阅兵平台。对马云来说,“双11”的火爆就是他“政绩”的集中体现,所以淘宝会集中很大精力来运作“双11”,就像很多地方政府运作它们的招商大会一样,会议的成功就是招商引资数字的一年比一年攀高,阿里巴巴今年宣布的数字是350亿元。
但就像政府GDP数字总被人怀疑一样。在行业角度,也总有人质疑阿里宣布的数字,一种质疑是怀疑350亿的数字本身存在水分,另外一种质疑则是说“双11”的巅峰数字,属于积攒或透支了电商业平时的销售额,就像地方政府把平时的招商合同非得拿到大会上签署一样,是在制造“数字繁荣”。
还有从网商们的角度看,“双11”后,他们欣喜于销售数字的成长,忙碌于分拣、发货及处理退换货,但同时也会为赚了“吆喝”却不见利润的网促活动狐疑:“为这一天而牺牲了前一个月、后半个月的销售,投入了全公司的力量,到底值不值?”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角度。在整个消费者阵营中,“双11”应该带给他们两种普遍感受,一种是大部分人确实得了实惠,买了便宜东西,这不能否认;另外一种则是大部分人都有被挑逗起冲动性消费的经历,买了即便便宜却也是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也不能否认;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在疯狂网购中中了圈套,买了假货、陈货、贵货。这也是事实。而消费者态度则构成媒体视角,引发舆论反思。
最后不妨尝试拉远距离,以历史视角俯瞰一下“双11”,我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既然有疯狂,则必然有不理性。从长远看,不理性和盲目追求低价都不是健康的消费行为,但这却又是当下中国消费社会的常态,非“双11”可独自承担责任。“双11”有其诸多弊端,但它最大的“利端”在于,它是一场对亿万消费者的电商启蒙运动,是在普及更先进的生产力方式。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众多淘宝的竞争对手后来才愿意加入到“双11”活动中来,“双11”也早已不再是马云的“双11”。
三十年来,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全民性定期狂欢仅有三例而已:每年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国庆的旅游黄金周,再就是“双十一”的疯狂购物。这三个狂欢节象征着中国当代经济生活的三种繁荣:文化娱乐经济的繁荣,旅游经济的繁荣以及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象征着新经济。所以,马云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反映新经济的崛起”,这话是有其道理的。
本文原刊于今日新京报。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