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用车服务最终还是BAT的生意

“相关部门”神一样的存在并没有让互联网+出行服务降温,它正在以燎原之势蔓延。出租车只是开始,专车服务也只是局部,所有出行交通服务都在被互联网渗透。

200+玩家构建的互联网出行拼图

来自互联网策源地硅谷的Uber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公司,它的理念是“出行服务提供商”,核心模式很简单:出行服务者通过App接单,出行用户通过App下单,地图自动导航、远程自动结算。所有的其他用车服务,都是基于上述模式,这被总结为“共享经济”模式,其精髓是让闲散服务资源最大化且精准地与本地需求对接起来。

Uber这种模式在中国快速普及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滴滴和快的为代表的出租车服务大战。在腾讯和阿里支撑下双方展开超过一年、耗资超过10亿的贴钱营销,加快了市场普及。随着滴滴和快的合并,打车应用市场已尘埃落定,2015年最热竞争点莫过于Uber、易到、滴快掀起的专车服务。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以下几个互联网服务涌入的玩家正在纷纷涌入:

1、互联网大巴。如果说滴滴们是要革出租车的名,那么互联网大巴就是要取代公交车。刚刚宣布完成4200万元融资的哒哒巴士是其中代表。它们拥有或合作大巴车,为用户提供上下班通勤服务。还有一些是长途乘车和机场大巴这样的互联网巴士服务。

2、拼车、顺风车。拼车应用是更典型的闲散资源共享应用,它让司机可以共享自己的座位,尤其适合上下班这样的高频、刚需场景。这个领域已有20多个团队获得合计2亿美元投资,其中51用车和天天用车获得了百度的融资,巨头押宝说明这个领域被看好,并且会加快这类用车服务发展。顺风车理论上来说不会有拼车这么高频使用,主要场景不会是上下班。除了滴滴已经推出顺风车服务,还有一些创业玩家。

3、租车。租车分为干租和湿租。干租只是租车不租人,说白了是用互联网手段来取代神州租车,让有闲置车辆的人可以分享这辆车的某个时间段出来,它们会给车主一个设备安装在汽车里,想要租车的人下单后就可以直接去打开车门,无需面对面交钥匙。做得最早的是PP租车,已获得6000万美元B轮融资,与之模式类似的还有宝驾租车、微租车等。湿租包括司机,说白了就是包车,主要是旅游、企业会用得比较多。

4、代驾。与租车相反,这个只租赁司机,依然是在解决出行需求,现在的趋势是互联网代驾,本质上还是共享经济,因为它可以让每个人变身兼职代驾,有驾照就可以帮附近有需要的人开车,共享自己的时间。AppStore搜索代驾300多个App,其中e代驾已获得58投资,这个领域还比较冷。

5、叫船。Uber做过一个比较漂亮的营销活动,杭州推出了Uber叫船。在一些海滨城市,存在专门的叫船应用。位于海口的搜艇网是一个游艇行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游艇企业、游艇人才和游艇用户,帮助游艇用户享受游艇服务。这个就偏旅游行业了。

6、机场。机场是包车、租车、大巴需求都十分旺盛的场合,一些玩家瞄准机场用车服务。比较有意思的是FlightCar模式,乘客搭乘飞机之后,把车租车去,这样不只是免了停车费,还可以获得一笔收入。流帮租车是中国类似的玩家,宣称要打造中国版的FlightCar。

7、周边。出行交通相关的一些服务,比如班车查询、火车票预订、机票预订这些信息服务很早都出现也很成熟了。停车位共享的应用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都是受到共享经济模式的启发。

在IT桔子检索可以发现,有700+汽车交通相关的互联网项目,其中200+属于“交通出行”,这里应该没有完整收录所有的项目,不过依然可以看出互联网出行服务的火爆。除了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婚车租赁、火车租赁这类更垂直的玩法,我估计未来出现救护车、豪车、跑车租赁的互联网版本都有可能。除了汽车、船舶,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的租赁和服务现在还没看到,不过美国已经有自行车共享了。交通出行领域,估计最后只有地铁、火车、飞机这样的门槛非常高的领域难以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了。

谁会成为下一个滴滴?

BAT押注之后给钱还给资源,势必会起到巨大的市场教育和推动作用,滴滴和快的正是受益于此。谁会是下一个BAT亲睐的滴滴呢?

第一个是专车服务。今年专车服务大行其道,同样有巨头助推的因素。滴滴和快的虽已合并,但背后还是有腾讯和阿里在撑腰。百度投资Uber、跟投易到,并且Uber已实现与百度钱包和百度地图打通。百度对专车服务愈发重视,有要跟腾讯再干一场“专车大战”的意思。

第二个是拼车服务。考虑到私家车保有量远远大过出租车,可以充分利用闲散交通资源,整体成本更低,减轻城市拥堵,具有环保价值,可以说是未来出行服务的蓝海。在过去中国人不喜欢拼车、顺风车,主要是缺乏信任和回报,在互联网拼车应用的教育下,拼车很可能成为人们主流的出行选择。百度已投资51用车、天天用车,在拼车市场上率先出招,滴滴快的则推出了对应服务,并且有消息称易到也会推出顺风车应用,拼车服务已成热点。

第三个行将爆发的很可能是大巴,尤其是解决白领上下班出行需求的大巴服务。这个模式非常清晰,本身就很容易盈利。同时又需要用到互联网地图、移动支付这些互联网服务,与百度等公司的结合点很大。而且百度们投资出行服务很大程度是为了推广支付、加载生活服务、抢占出行场景,大巴是非常刚性和高频的出行场景。

相当一部分互联网创业者怀揣着被BAT等大公司收购的目标而去,巨头未来需要什么,现在没来得及做或者不大可能亲自动手,就为其量身打造项目,等着巨头上门。滴滴和快的碰到了巨头的移动支付大战,移动支付大战之后必将是移动服务大战,这时候巨头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或者需要什么样的应用来推广其他服务?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滴滴。

实际上,对于用车服务而言,拥抱巨头也是最佳选择。

抱大树,建平台方可求生存谋发展

互联网用车服务是大势所趋,充分利用闲散出行交通资源这一点使之有非常大的“先进性”。不过要走上正轨,却并不容易。

1、监管:互联网用车服务发展速度惊人,通过互联网的营销声势浩大,影响到传统用车服务商群体的利益不说,还面临着监管制度、沟通机制诸多配套跟不上的客观问题。去年滴滴和快的的打车业务遇到的监管问题,现在的专车业务同样面临,未来的各种交通车型服务同样绕不开类似问题。

2、启动:共享经济模式最高的门槛是冷启动,它需要两方用户,如果需求方太少,用车服务供给者来了体验不好,可能就走了;如果服务太少,需求者来了无法被满足,很可能就换别家平台了。只有需求和供给端一起推才行,这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和精准的需求对接。一般创业者哪怕是幸运拿到一轮融资的玩家,恐怕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3、盈利:大部分用车服务短时间内很难盈利,实际上滴滴和打车虽然已经取得出租车市场的胜利,但它的出租车业务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不可能向用户或者司机分成。幸亏有腾讯和阿里“赞助”。现在面世的200+互联网出行服务,未来有清晰的模式比如大巴车本身就是一个大巴服务公司,还可以加载互联网服务,不过前期还是要烧钱,盈利时间还没有眉目。

拥抱互联网巨头,上述几个问题迎刃而解。

一方面,巨头拥有用车服务应用觊觎的推广资源,廉价,并且是独占式。滴滴能够胜出除了烧钱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微信里面遍地开花的打车红包,快的在与之合并前是并没有资格在微信里面发红包的。同样,手机百度、百度地图、去哪儿则是出行的天然入口,未来用户在百度糯米买了个双人电影票套餐都有可能被推荐专车服务。同理,手Q、微信、大众点评、支付宝钱包、阿里高德地图、去啊,都是非常重要的用车服务入口。

另一方面,成为巨头业务版图的一部分,赚钱压力小很多。巨头错综复杂的业务总有一些与打车应用可以串起来,完善围绕出行的生活服务版图。比如百度地图出行前规划路线并推荐服务,百度钱包在用车后直接支付并且推荐生活服务优惠,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生活场景。这意味着用车服务可以不用独立盈利,只要充当互联网巨头线下生活服务布局中的“出行”这一环即可。说到底,用车服务对于巨头而言,可以构建一个传输人流和传输服务的网络,如果独立存在则只是一个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出行服务的用车公司。用车服务最终是生态大战,进入别人生态成为重要角色,或许自行构建一个生态,前者对于用车服务商而言将更加现实。

小结一下:出行服务市场正在爆发,专车、拼车服务之后下一个很可能是大巴车,这个市场依然还是蓝海。交锋正在日趋激烈,在百度、腾讯等巨头的押注下很快会再度上演大战,独立用车服务商最佳出路,是投入BAT等巨头的怀抱。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5-22
火爆的用车服务最终还是BAT的生意
“相关部门”神一样的存在并没有让互联网+出行服务降温,它正在以燎原之势蔓延。出租车只是开始,专车服务也只是局部,所有出行交通服务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