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彰显金融脆弱,网络金融才是出路

近期A股市场的剧烈下跌可谓惨烈,在短短的1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5178点下杀到3688点,下跌幅度高达25.7%。这一过程中,股指下跌,推动股指期货空头进一步活跃,做空力量增强,导致融资盘强制平仓。平仓又引发新的做空和平仓,券商两融所涉及的低杠杆融资盘岌岌可危,伞形信托平仓潮一触即发。

对于股指下跌,人们归结于人性、归结于贪婪、归结于监管不作为,这些因素固然是本次股灾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本质的原因。最本质的原因在于金融的特定属性,金融的基因决定了大涨大跌永远伴随传统金融,金融危机总是如影随行。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了数百年,经济金融理论异彩纷呈、金融监管理念也不断进步,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的波动,危机仍旧间歇性出现。吴卫明博士认为,传统金融的组织方式决定了金融的周期性波动,甚至是出现金融危机。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的互联网化,是化解金融内在缺陷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

金融是什么?金融本质是传递价值,或者解决价值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分布。比如资金借贷行为,这种最为简单的金融活动,解决了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资金调节,对供给方而言,实现了货币价值的跨期分布,而对于借款方,则通过未来付出利率解决了当前的资金需求。

如此简单的行为,为什么能够支撑一个庞大的金融行业呢?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资金供给方需要将资金安全的配置给资金需求方,受制于自己的社交范围、谈判能力等因素,获取交易对手的信息成本、沟通成本极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资金供给方、需求方架设桥梁,消除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则从这样的生意中获取息差。

吴卫明博士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支撑着当前的金融组织方式。无论是银行,还是证券,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二、现代金融工具放大了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存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如果金融机构安守本分,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开展业务,并不会引发大的系统风险。然而,商业社会的逐利本性,加之金融机构分散自身风险、实现流动性的需求,导致各种名目的金融“创新”盛行,金融机构通过设计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这一过程,却恰恰增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这也为金融的波动埋下了隐患。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由于金融衍生品“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投资人在复杂的产品设计面前,缺乏必要的基本信息,从而彻底失去了对产品价值的判断能力。

现有的金融组织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金融体系产生的目的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然而,却制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

    三、“中心化”造成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相对集中

现代金融组织方式的重要特点是“中心化”,即以金融机构为核心,集中输出信用,融资主体、资金供给方围绕着金融机构进行交易。这一点,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现的尤为突出。在证券领域,投资银行、股票交易、融资融券,无不是以证券公司为核心开展业务。

这种金融组织方式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是有效的,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组织体系的核心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根据科斯的理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社会交易成本内化为企业内部沟通成本,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金融机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运营成本,当代金融机构的体量也随之越来越庞大。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金融组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大到不能倒”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大型金融机构出现信用风险,就会波及国民经济,引发金融危机。金融是一种风险交易,如果信用过于集中于某个或某类金融机构,一旦这个机构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蔓延为整个经济体的风险。

吴卫明博士认为,“变大”是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中心化的金融生态分布,也会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发生。

    四、网络是金融的未来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轻资产、轻负债,直接交易,信用分散。以P2P为例,出借人与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交易,平台收取中介费用(可以理解为银行利息差)。但是,借贷资金既没有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资产负债表上增加“资产”,也没有增加“负债”,所以是一种轻资产、轻负债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输出信用,不会因此产生坏账。即使产生信用问题,也只是交易双方之间局部和个别的问题,而不会波及全社会。

传统金融组织方式看重金融机构的资产、分支机构、人员规模。吴卫明博士认为,在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出现虚拟金融组织,即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外部交易,实现大型金融机构的功能。如果网络带来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抵消外部交易的成本,则科斯定理将得到一定的修正,未来巨型金融企业的规模可能会逐渐变小,以实现合理规模。

金融机构的网络化和数据化,则可以在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数据交换和风险识别。以本次股灾为例,如果在银行、信托、证券公司、配资公司之间能够形成某种数据的交换,对杠杆资金总量予以估算,并建立合理的模型,应该可以预测“做空”的杀伤威力。从而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同样,在网络化时代,由于金融交易活动可以全部通过线上操作,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大数据,将金融机构的金融运行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全部实时纳入监测,从而防范金融的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的爆发。

传统金融组织方式的弊端,是金融危机频发的原因。网络时代,金融组织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予以重新塑造,从而减少甚至消除金融危机。

(作者声明:欢迎转载,敬请实名)

作者:  吴卫明博士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互联网金融自由评论人,新金融的研究与践行者,为新金融业者提供政策方向、法律的保障支持。法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方向)博士。对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私募基金有深入研究。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金融法律”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7-13
股灾彰显金融脆弱,网络金融才是出路
近期A股市场的剧烈下跌可谓惨烈,在短短的1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5178点下杀到3688点,下跌幅度高达25 7%。这一过程中,股指下跌,推动股指期货空头进一步活跃,做空力量增强,导致融资盘强制平仓。平仓又引发新的做空和平仓,券商两融所涉及的低杠杆融资盘岌岌可危,伞形信托平仓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