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各大企业争先恐后争夺这块肥肉。然而一波未平,硝烟又起,共享充电宝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共享市场。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百电大战”一触即发
早在2016年开始,作为2015亚马逊“最受好评品牌”的Anker在美国西雅图的部分公共场所(如酒吧、餐厅等)提供AnkerBox充电宝租赁服务。至于租赁的费用,国外的AnkerBox是免费使用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每天收取1.99美元的费用,如果丢失或者你想永久保留这个租来的充电宝则需要支付30美金,由于APP是绑定你的信用卡的,系统会在你归还的时候或者累计的租金达到30美元时会自动划扣的。此外初次使用时,APP会从你的信用卡上划走35美元的押金,并且同一个账户在同一时间里只能租赁一个移动电源。
而在国内,一些大型商场、餐厅门口都已经能看到标注着的租借充电宝机器了。和共享单车一样流程:扫码——注册——交押金——使用充电宝。迄今为止,已有十余家加入共享充电大战,融资的速度和抢占市场的势头也似乎比共享单车来得更猛。目前市场上主要公司有三家:来电、小电、街电,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可以预见,“百bike大战”之后,“百电大战”一触即发。
共享充电宝的尴尬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充电宝的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首先,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如果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必然变小。二是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包括物理安全和数据安全。充电宝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对于安全要求更高,再加上被人频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来电和街电纷纷表示,产品经过了3C认证,服务期间也会有专门人员对充电宝进行消毒。另一个潜在的隐患是数据安全,而此前,央视也报道了不法分子利用充电宝窃取隐私的事件,外表看上去是个充电宝,实际上内置了存储器,可以窃取相关信息。
资本布局下的共享未来
准风口当前,资本入局之后,可预见的行业竞争或许会更为激进。从最开始滴滴打出“共享经济”的旗号,共享经济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十几种共享形式,比如单车、电动车、汽车、空间以及充电宝等等,每一种共享形式还包括众多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仅共享单车就有25家共享单车品牌。共享经济已经席卷了全国,掀起一阵热潮,这也让资本闻风而动,竞相追逐。
但是资本的过度追逐也带来一些弊端。从最开始让全中国为之疯狂的滴滴和快的补贴大战开始,再到今天各单车品牌先后获得的几亿十几亿的融资,各大参战方似乎陷入了“囚徒困境”,双方通过价格战不断厮杀对方腹地。不过,随着市场趋于冷静,监管趋于严格,大浪淘沙之后的共享经济能否还继续叫“共享”这个名号就有待思考了。
共享经济虽然火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共享经济的成长。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俨然成为了资本逐利的傀儡。在资本的驱使之下,共享经济正在偏离理性发展,驶入疯狂扩张。殊不知,共享经济偏离太多容易出轨翻车,届时搭载的资本肯定难以幸存。
共享单车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各大企业争先恐后争夺这块肥肉。然而一波未平,硝烟又起,共享充电宝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共享市场。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百电大战”一触即发
早在2016年开始,作为2015亚马逊“最受好评品牌”的Anker在美国西雅图的部分公共场所(如酒吧、餐厅等)提供AnkerBox充电宝租赁服务。至于租赁的费用,国外的AnkerBox是免费使用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每天收取1.99美元的费用,如果丢失或者你想永久保留这个租来的充电宝则需要支付30美金,由于APP是绑定你的信用卡的,系统会在你归还的时候或者累计的租金达到30美元时会自动划扣的。此外初次使用时,APP会从你的信用卡上划走35美元的押金,并且同一个账户在同一时间里只能租赁一个移动电源。
而在国内,一些大型商场、餐厅门口都已经能看到标注着的租借充电宝机器了。和共享单车一样流程:扫码——注册——交押金——使用充电宝。迄今为止,已有十余家加入共享充电大战,融资的速度和抢占市场的势头也似乎比共享单车来得更猛。目前市场上主要公司有三家:来电、小电、街电,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可以预见,“百bike大战”之后,“百电大战”一触即发。
共享充电宝的尴尬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充电宝的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首先,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如果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必然变小。二是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包括物理安全和数据安全。充电宝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对于安全要求更高,再加上被人频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来电和街电纷纷表示,产品经过了3C认证,服务期间也会有专门人员对充电宝进行消毒。另一个潜在的隐患是数据安全,而此前,央视也报道了不法分子利用充电宝窃取隐私的事件,外表看上去是个充电宝,实际上内置了存储器,可以窃取相关信息。
资本布局下的共享未来
准风口当前,资本入局之后,可预见的行业竞争或许会更为激进。从最开始滴滴打出“共享经济”的旗号,共享经济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十几种共享形式,比如单车、电动车、汽车、空间以及充电宝等等,每一种共享形式还包括众多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仅共享单车就有25家共享单车品牌。共享经济已经席卷了全国,掀起一阵热潮,这也让资本闻风而动,竞相追逐。
但是资本的过度追逐也带来一些弊端。从最开始让全中国为之疯狂的滴滴和快的补贴大战开始,再到今天各单车品牌先后获得的几亿十几亿的融资,各大参战方似乎陷入了“囚徒困境”,双方通过价格战不断厮杀对方腹地。不过,随着市场趋于冷静,监管趋于严格,大浪淘沙之后的共享经济能否还继续叫“共享”这个名号就有待思考了。
共享经济虽然火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共享经济的成长。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俨然成为了资本逐利的傀儡。在资本的驱使之下,共享经济正在偏离理性发展,驶入疯狂扩张。殊不知,共享经济偏离太多容易出轨翻车,届时搭载的资本肯定难以幸存。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