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乐视的负面消息不断,先是“鑫根资本大笔抛售乐视股票”“乐视印度公司裁员85%”,之后是“亚足联及中超停止与乐视合作”,然后“贾跃亭夫人甘薇控制的乐漾影视与乐视存在同业竞争”“供应商集体讨债”“易到用车业务停摆”……
乐视为何落得处境艰难?
乐视是以一家视频公司起家,先是靠乐视网上市,之后依靠价格得天独厚的超级电视火了一把,之后乐视便开始全面发展。手机,汽车,影视,体育,金融使得乐视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
乐视最喜欢提生态,于是乎其染指的几大领域被包装成了七大生态。生态链的打造最需要什么?当然是靠钱了。来看看近期乐视烧钱的动作——以21.8亿元获得了酷派18%的股份,之后又拿出了9个亿成为酷派的第一大股东;7亿美金并购了易到用车;19亿入股TCL;20亿美金收购美国的电视厂商;在德清投资200亿人民币建立生态汽车超级工厂。除此以外,乐视体育还有超过60%的体育赛事的版权费需要支付。
乐视大规模的烧钱,一旦资金链出现些许问题,就会发生雪崩效应。如此多领域持续的大手笔投入,必然导致资金链紧张,而这些领域迟迟未能盈利,出现问题就是迟早的事了。
都是缺钱惹的祸
从去年开始,乐视频频被爆出资金紧张,但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财务数据出奇的“漂亮”。据界面新闻,乐视网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共募集到资金144.8亿元,而自2013年起,贾跃亭以及贾跃芳姐弟已经陆续有过38笔股权质押,累计获得金额311亿元左右。而贾跃亭一再强调,需要将乐视的七大生态分割开来看。上市公司没有耗费太多的资金,有着非常漂亮的财务数据,但是非上市公司部分却有好几个无底洞等着被填。
乐视控股旗下每个项目都做不到自我覆盖,在“蒙眼狂奔”的过程中,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自2016年11月贾跃亭承认手机供应链压力导致资金紧张后,乐视供应商前往乐视总部“讨债”的事件便时有发生。
据媒体报道,自去年11月起,几乎每个月都有供应商前往乐视总部举横幅“讨薪”,乐视拖欠供应商货款数额都未有官方数据,对于外界报道乐视拖欠供应商货款达到100亿元,乐视网则公开否认。在向乐视“讨薪”的供应商中,涵盖了手机业务、汽车业务、VR业务等多领域。面对巨大资金缺口,乐视已经通过股票套现融资、股权抵押融资、挤压供应商资金、寻找外力注资、债转股融资等手段获得了数百亿元资金,不过这些融资手段仍然未能缓解乐视资金危机。
乐视和易道的罗生门
不断爆出资金危机后,乐视变得低调起来,但负面消息曝光的频率仍如启动后的多米诺骨牌。易到创始人周航发声明表示,易到当前存在资金问题,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乐视挪用易到资金13亿元。该声明中,周航还强烈呼吁现在的实际控制人——乐视和贾跃亭先生,“能够优先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妥善处理好易到的问题”。
17日23时30分许,易到和乐视联合发布声明,称周航所说的“挪用13亿”,事实上是2016年11月,在易到单独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乐视控股以名下乐视大厦作为抵押物,以乐视汽车生态内的易到为主体取得的一笔14亿联合贷款中的一部分。当时双方已明确约定,该笔资金用于包括易到在内的乐视汽车生态的日常经营资金周转,其中,1亿用于易到,13亿用于乐视汽车生态。并称周航此举用心险恶,涉嫌诽谤。
乐视挪用易到资金的消息还有待证实,但其启示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一家公众公司,乐视网中小股东众多,乐视生态的各个非上市板块也涉及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各个板块之间没有必要的风险隔离,必然极其令人担忧。
“弃车保帅”来缓解危机
事实上,财务问题一直是悬在乐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缓解危机,乐视已经削减了许多投资计划,2月份,受困于资金压力,乐视体育连接对外宣布了放弃亚冠和中超赛事版权的消息。3月10日,乐视网宣布将亏损严重的乐视商城从上市体系中剥离出去,近日又有媒体称,为了补充资金,乐视还将位于加州圣何塞的美国总部大楼出售给另一家公司。
战略收缩后,乐视是否能重回正轨?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对于乐视来说,这样的状态在短时间还不会结束。到底是被海水淹没还是把海水煮沸?目前来看,乐视的境况还不至于被海水淹没,但满怀雄心壮志的贾跃亭和他的乐视真能把海水煮沸吗?时间会为我们揭晓答案。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