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事告诉你,数字金融时代享受金融服务有多靠谱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数字科技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金融需求,也让金融服务更加安全、规范。另一方面,也对金融服务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能严防死守既定的标准,让更多想钻空子的违规操作者无处可遁。

近日,京东金融研究院发布了《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讲述了一系列靠数字技术是打赢反欺诈攻坚战的故事。

故事一:谁盗了我的账号?大数据成功识别冒充账户

和所有的战斗一样,“士兵”的背后,是万亩家园,是一个个平凡的老百姓。这场反欺诈攻坚战中,首先受到保护的,是成千上万个普通用户。

个人数据的广泛授权使得欺诈产业得以“壮大”,而个人账户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同传统的诈骗相比,数字金融诈骗往往是有组织,成规模的,他们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主要包括开发制作、批发零售、诈骗实施、洗钱销赃等环节,进而又细分为一系列具体分工。

大一新生小梅最近遇上了一个大“麻烦”。原来,小梅打算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做一份兼职的工作改善生活,于是在网上的一个QQ群中找到了招聘信息。随后中介给了她一张手机卡,要求她去银行办理工资卡。

本以为办完银行卡可以尽快工作了,谁料没过多久,一通电话惊出了她的一身冷汗。“梅小姐您好,我是盛通公司的客服员工,今天我们打电话给你是想了解和确认您的账户还款情况,你现在总欠款为5000元,请您及时处理。”小梅原以为是一则诈骗电话,在对方的再三催促下她下载了这家公司的APP,发现欠款确实存在,自己的账号不知何时被人盗用注册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小梅马上选择了报案。正在小梅一筹莫展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原来公安系统和京东金融联手,用大数据侦破了案情。通过大数据分析投资者的行为轨迹,可以看出在盛通公司进行投资的正常投资者会在申请的每个节点都停留几秒,完成整个贷款申请流程至少需5分钟,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欺诈者不到10秒钟就走完所有流程,且申请时间是凌晨2点。种种迹象显示了该用户的行为异常,犯罪可能性较大。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这场案例中,大数据做了犯罪行为的“显影液”,让原本藏在电脑后端的高科技犯罪露出端倪。

故事二:关联公司上演现实版狐假虎威 被大数据找出破绽

小梅的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的案例中,主人公完全是被盗用账户的受害者角色。而与此相反,一些企业却是主动“创造”数据来为自身的欺诈行为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故事。

湖泽公司是独角兽公司小虫科技的关联企业,该公司平时很会借助这一关联关系来为自己的经营“加分”。没想到,却在向某线上平台提出了贷款申请时被小虫科技牵连。原来,小虫科技接受尽职调查时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的财务报表,除了银行贷款是真实的,隐瞒了应收账款、销售利润、民间借款、对外担保等信息存在造假的事实。

湖泽的老板信息感到纳闷:这家借贷平台怎么能知道自己和小虫科技的关系呢?因为他并没有告知平台其为小虫企业关联公司。是机器学习技术拒绝了湖泽公司的请求。京东金融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湖泽公司的经营数据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审核,发现湖泽公司是小虫科技的关联公司。

《反欺诈白皮书》解读数字金融的力量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既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行诈骗之事,也可以服务于保护数字金融消费者的反欺诈事业。数字金融在发展、升级,伴随技术而来的新型金融欺诈亦是如影随形,各种新手段层出不穷。对于数字金融从业机构而言,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能够不断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又能够将隐藏在海量接待需求中的假信用、真诈骗行为,成为当下的一道难题。

京东金融研究院此次发布的《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内容显示,为了更好利用技术手段打击诈骗行为,京东金融通过综合运用设备指纹识别技术、关系图谱和机器学习技术,京东金融成功解决了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信用主体身份核实和资料验真的难题,特别是关系图谱技术,能够呈现出不同企业的关联和聚集特性,增强识别企业欺诈行为的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此类欺诈行为的精准打击率。也正是由于这些技术,小梅得以洗脱冤屈,湖泽和小虫的关联关系浮出水面。

(文中案例均为真实案例,其中人物及企业为化名。)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