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成功捕捉到一种困扰物理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幽灵粒子”(即外尔费米子)。
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将极大地推进未来技术的发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计算机以及能够实现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中国科学院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经过多年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证实了外尔费米子的存在。
1929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赫尔曼·外尔最先提出了这种无质量的粒子--外尔费米子。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员翁红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极小的、只有一个磁极的磁棒。”
翁红明说,在自然界中,无论你将磁铁切割成多小,它始终都带有南北两个磁极,磁场在磁极之间流动。作为仅有一个磁极且没有质量的粒子,外尔费米子能够完成诸多当前科技不可企及的任务。
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给智能手机带来的影响尤其显着,可以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待机时间短、电量消耗快的问题。
当前的电子设备充电套路是电子流通过电线和电路进入设备。这些粒子不仅笨重、不易控制,还会导致能量流失。如果我们用外尔费米子将之置换掉,一个费米子装置就能够保证电流几乎不流失,并且能保证在几乎不损耗能源的情况下完成高功率计算。
含有外尔费米子的材料能够充当超导体,因而也可应用到量子物理学领域。这种材料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量子态,而不受或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使它成为打造一台实用、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热门材料。
制造这样一台设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去曾被用来进行量子计算的光子等粒子的量子态所具有的脆弱性。电磁干扰或物理干扰可以轻松地导致粒子失去或改变量子态,并打乱它们本应进行的计算。
翁红明说:“不幸的是,外尔费米子这样精美的粒子并不存在于我们的三维世界里。只能在另一个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反’的世界里寻到它的芳踪。”
为了能够找到它,全世界的科学家争相创造可能存在外尔费米子的人工环境。去年12月,方忠的研究小组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称,这个难以捕捉到的幽灵粒子可在人造材料钽砷中发现。四个月后,该研究小组宣布,他们通过向钽砷晶体发射同步辐射光源首次检测到外尔费米子。
翁红明说:“我们这项发现并未使用大型粒子对撞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实验相当令人激动。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即不通过大型设备也能实现重大发现。”
- AI家庭“四大件”重塑家庭生活:中兴通讯引领智能共生新潮流
- 紫光国微一季度利润骤降:2025年Q1净利润仅1.19亿元,降幅高达61.11%
- 尚网网络携手南京公交集团,共创智慧出行新生态,让出行更便捷
- 华为发布AI数据湖解决方案:大数据领域的新变革,行业智能化新动力
- 淘宝外卖升级:小时达变闪购,外卖市场再掀波澜
- 中国电信柯瑞文谈云改数转与AI发展:探索数字未来,打造新型竞争力
- 华为智领未来,创新驱动加速迈向智能世界
- 台积电巨额亏损仍押注美国建厂,先进产能布局成谜?
- 马斯克警告:中国汽车销量超越美欧指日可待,消费实力崛起挑战全球汽车市场
- 外卖平台竞争激烈,饿了么推出百亿补贴并关怀骑手,超时扣款取消,看谁能笑到最后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