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珍视体验 感受成长
李路菲
孩子们需要快乐成长的环境,家长期待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将来能适应并融入社会;而我们的责任便是“尊重规律、创新方法、实现高效”,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让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适应中学会适应。
社会领域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分析以往教育,通过适宜的策略途径,突破传统说教,实现幼儿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是学前人的新挑战。通过深入研读杜威、大卫·库伯等教育家的先进理念,我们园尝试以经历、体验为突破口,创建“经历体验四步转换教育法”,探索通过“情境感受—理解体验—领悟内化—实际应用”四个模块,引领幼儿在亲身的环境经历和感受体验中,形成社会情感、行为的内化与发展。
“经历体验四步转换教育法”即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和自身行为,引导幼儿在感受、理解、领悟、欣赏的自然状态下,自主建构新经验、新认识,以达到社会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有机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模块:
情境感受:体验在新问题与原有经验之间转换
在活动中创设激发幼儿主动经历体验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社会教育中,情境应选择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引起幼儿的兴趣、激活幼儿原有经验和潜能,进而在真实情境下获得核心经验感受的内容。例如,在“家乡的桥”活动中,我们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通过“欣赏展示”环节,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桥的美;通过创设“寻找桥梁的秘密”的环节,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桥的特点;最后邀请幼儿亲自参与“小小讲解员”的情境游戏,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层层递进的的游戏体验环节能够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考虑他人、调整行为、主动合作,进而享受到合作成功的乐趣,内化经验实现目标。
理解体验:体验在新材料与行为冲突之间转换
亲身体验是引导、协助幼儿对关键因素进行有效内化的关键。经历体验模式下的社会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引导,对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具体体验进行系统的观察、组织、整理,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将体验内化。例如,在组织“有趣的合作游戏——传递魔力球”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边操作,教师边提问:“小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当小球传到连接口,你应该先去做什么?”“当伙伴和你进行管道连接时,你应该怎么办?”教师基于幼儿体验设计问题,让幼儿从观察自己的体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线索。教师凭借设计和有效提问,循循善诱,使幼儿在自身行为与材料间的碰撞中得到升华。
领悟内化:体验在新认知与游戏巩固之间转换
幼儿在游戏互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来讲还是零散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幼儿提升、归纳、总结、内化而成新经验。这一转换环节正是助推幼儿社会性快速形成、内化和发展的关键。例如,在“大家来分享”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倾听故事,了解其中反映的问题。教师抛出问题:“橘子不够分了怎么办?没有分到橘子时的心情怎样?当有人分给你橘子时你的心情怎样?”教师通过不断追问,促使幼儿在表达中不断理清自己的想法,将自身体验真正内化,实现新认知与游戏体验间的转换。
实际应用:体验在新经验与社会生活之间转换
幼儿在经历体验式模式中获得的新经验、新结论必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接受检验,并证实是可行、有意义的,才会被幼儿进一步内化应用。例如,在组织“早起的人”活动后,教师要求幼儿和家人一起关注生活中早起辛勤耕耘的人们,心怀感恩之心,引导幼儿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帮助幼儿更好地形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进而使他们在参与各种活动和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经历体验是一种对幼儿生存有价值、对幼儿园教育有价值、对文明社会有价值的有效资源。“经历体验四步转换教育法”追随了幼儿兴趣和经验,关注了幼儿情感需求;使他们有机会、有平台、有环境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体会自己的了不起、他人的温暖、合作的快乐、社会的大爱。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表达能力,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教育报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