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心,微众银行为什么选择做普惠金融?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微众银行这家依托于微信和QQ两款“国民社交平台”海量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以“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之势一统互联网金融江湖,把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不能自理。

于是乎,“巨无霸”、“挑大梁者”、“搅局者”、“颠覆者”等荷尔蒙十足的“溢美之词”纷至沓来,作用于这家刚刚破茧而出的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让微众银行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之下,被过度关注和解读。

可实际上你会发现,微众银行选择的,只是一条补充之路,一条朴实的普惠金融之路,一条让传统银行因投资回报率低而避而远之、让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因缺乏“油水”而“挂羊头卖狗肉”、被一些金融专家称之为“伪命题”的普惠金融之路。

拨开纷纷扰扰的舆论关注,喧嚣之后回归本源想想,微众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为什么要选择做普惠金融?其做普惠金融的逻辑、心态和策略是什么?前景如何?

时髦的标签?微众银行认真扎进了普惠金融

从P2P到网络信贷,从普惠金融到FinTech,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不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名词。其中的普惠金融,更是被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当做自家平台的“名片”,哪怕它们中的很多所做的事与“普惠”没半毛钱关系。

集体盲动贴标签的行为表明,很多企业可能仅仅是冲着政府的期许或赶时髦去的,并未深入理解普惠金融,或做好为之长期耕耘的准备。而微众银行选择进入这个市场,笔者认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看银行业自身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作为一家后来者,微众银行想要有所收获,必须找准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而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线。互联网银行,在国内尚是完全新生的形态,它的出现是对原有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补充,对推动国家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助益,对于微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再来看市场现状,金融行业的“二八定律”--80%的业务和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80%的长尾客户往往无法得到符合其实际需求痛点的金融服务,这种市场现状亟需被打破,也相应地成为一个市场空缺。微众银行看到的,正是这80%长尾客户不断上升的金融需求亟需被满足。解决好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门槛高、不便捷等问题,不但利己,也利国利民,堪称多赢。

最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大股东腾讯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给微众银行安上了立足金融科技,探索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规则及技术,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去服务长尾客群的“翅膀”。互联网科技和大数据整合分析能力,这是普惠金融能否真正做到“又普又惠”的关键基础设施,它决定了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在坚持“又普又惠”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去并实现自我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微众银行一头扎进了普惠金融,开始探索全新的互联网银行模式。

“小荷才露尖尖角”,微众银行安静地耕耘核心竞争力

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布局,一直是审慎而低调的,包括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都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5年5月15日,作为首款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正式上线手机QQ,并于9月14日登陆微信端。在两大“国民社交平台”的驱动下,“微粒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稳步推进的态势。据微众银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6年5月15日一周年之际,微粒贷主动授信超过3000万人,贷款笔数500多万笔,平均每笔借款金额8000元左右,提款人群覆盖全国31个省市,549座城市。

阶段性运营数据表明,微众银行的普惠金融已初见成效,但即便如此,微众银行并没有因普惠金融需要规模支撑而刻意去追求规模。时至今日,如果你和你身边的朋友们掏出手机对照一下,不难发现真正在微信和QQ上获得微粒贷授信邀请的用户比例还比较低。同时,打开微众银行APP,你也会发现其产品相对较少,并没有像其它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那样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然而这正是微众银行的逻辑:重点抓住少数几个拳头产品,满足长尾客户的核心需求,解决其主要痛点。在微众银行看来,作为刚刚起步的互联网银行,这就是普惠金融业务定位的现实和正确选择。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一言不合就飚数据”的时代,微众银行并不刻意去与谁谁谁“比拳头、秀肌肉”,而是选择在普惠金融之路上安静地耕耘。

微众银行到底在耕耘啥呢?从其最初战略定位可见一斑。从官网资料和一贯的宣传信息来看,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的经营理念,以“科技、普惠、连接”为发展口号。没错,如你所见,“科技”排头,微众银行把更多精力和心血花在了“数据科技”上。

笔者一直认为,普惠金融一方面要“普”,另一方面又要“惠”,就以往的市场情况想象,某种程度上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就像又便宜又好的服务根本不存在一样。因此,看一家企业是不是在做普惠金融,要看它有没有能力并付诸行动去打破这个“二八定律”,让80%的客群也享受到实惠、便捷的金融服务。而这个能力,也正是普惠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微众银行都在借助腾讯独特的社交网络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探索解决互联网银行风控难题。通过引入国外新型风险识别和算法技术,微众银行陆续建立了客户分群授信、社交评分、信用评分、商户授信管理、欺诈侦测等系列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业务,通过反复验证来改善风控模型。这使得分级授信、分级收费成为可能,让信用良好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优质金融服务。

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依托科技创新是实现普惠最主要的手段和杠杆。2015年,微众银行搭建起完全自主可控的银行科技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去IOE”的银行,这让微众银行在支持处理亿级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同时,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成本结构,大幅度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实现了让利于民的初衷。同时其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和高伸缩特性,确保微众银行在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时能够兼顾信息安全性、业务持续性和银行IT风险的可控性。

这些看上去枯燥乏味,远不如数据来得光鲜靓丽的东西,从长远看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微众银行一直安静地耕耘的核心武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忽视了这一点,丧失了核心驱动力,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假以时日,互联网银行创新会走的更高更远

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来说如此,对互联网银行来说更是如此。这个开始,在笔者看来,既是充满挑战的开始,也是饱含机遇的开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层连续第三年提及互联网金融,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对互联网金融已由“促进发展”变为“规范发展”;随后,2016更是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年”。监管收严后,行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进一步加速。

同为互联网金融大范畴,互联网银行作为持牌机构,虽然受到的监管更为严格,但其政策“红利”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多的C端金融用户会主动或被动转向持牌的互联网银行,而拥有资产能力的B端银行/企业也会更加依赖互联网银行。如此一来,像微众银行这样打好基础设施、炼就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银行,要想规模化提速、进入发展快车道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更多的创新产品、业务模式料定也会随之涌现。

总之,不止是微众银行,中国的互联网银行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假以时日,那些真正专注普惠金融、深耕金融科技的互联网银行,将会走得更高更远,且让我们静下心来、拭目以待。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6-13
回归本心,微众银行为什么选择做普惠金融?
喧嚣之后回归本源想想,微众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为什么要选择做普惠金融?其做普惠金融的逻辑、心态和策略是什么?前景如何?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