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未来”与财务业绩正相关,技术与协作克服可持续发展障碍

(魏德龄/文)造福社会、造福地球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过,部分企业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最初属于被动设定这一目标,升级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往往积极性有限。然而,沃达丰在近期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顺应未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效益其实是一种正相关的趋势,亚太地区和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案例也正在明显增加。

 

“顺应未来”的特征

沃达丰认为,顺应未来的企业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即“顺应未来”(Fit  For The Future)。同时,通过沃达丰对包括194家中国公司在内的全球三千多家公司的研究发现,“顺应未来”的企业拥有六个共同的关键特征:

1、积极对待变化:试变化为机会,对未来充满期待。

2、接受新技术:知道可以运用技术的力量来解决自身业务挑战。

3、制定技术规划:已经制定了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改变工作方式的路线图。

4、详细的战略:为未来制定了总体业务战略。 这些战略成文、具体、获得资金支持并且可衡量。

5、紧跟最新趋势:努力了解塑造其业务的力量并从关键的思想领袖那里得到帮助。

6、适应力强:他们能对新的趋势或挑战作出快速反应,比其他公司更快进入市场。

目前,中国“顺应未来”的企业数量比例达到了24%,位列亚太区第二名,落后于企业比例为30%的新加坡,另外澳大利亚的企业比例为22%,印度的企业比例为1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顺应未来》 亚太报告中也显示,自2019年以来,中国与澳大利亚的“顺应未来”企业数量比例略有下滑,而印度则保持稳定。

 

“顺应未来”的好处

沃达丰集团北亚区高级副总裁郭秀闲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沃达丰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当某家企业将“顺应未来”分数提升10分时,其在财务业绩相较竞争对手高36%,ESG评分也增加了6分。沃达丰发现“顺应未来”的企业一般在克服疫情影响上有着更好的效果。

根据《顺应未来》 亚太报告中给出的数字显示,70%的“顺应未来”企业利润高于一年前,80%的“顺应未来”企业未来五年预期利润收益更高,而非“顺应未来”企业的预测比例为62%。

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73%的中国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重要战略目标,高于60%的全球平均水平。另有65%的中国企业同意企业应重视防止气候变化,58%的中国企业表示已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将气候变化作为业务规划的一项考虑因素。

另外,中国企业还将人和员工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有52%的中国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计划采取的首要行动是关注员工的健康和福利。在中国,采取气候变化行动的企业比例最高的三个行业是金融业(62%)、医疗和制造(53%) 、专业服务(34%)。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知方面,还是在采取具体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中国企业都领先于全球其他市场。

沃达丰的报告还表明,中国企业将可持续性实践纳入商业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客户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近半数中国企业(45%)认为,中国客户更愿意为环境可持续性产品和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但全球的这一比例只有三分之一(31%)。然而,投资者需求(46%)已经超过客户需求(42%),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视为获得关键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

 

技术与协作是关键

报告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障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不够成熟(31%)、缺乏绿色技术方面的技能(30%)、对如何提高企业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了解(29%)成为了亚太地区的前三大障碍;对降低利润率和生产力的担忧(37%)、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不够成熟(32%)、缺乏关键绿色技术/学科方面的技能(32%)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前三大障碍。

沃达丰认为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技术突破来克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其中中国需要实现技术突破的前三个领域包括:提高可追溯性以做出更好的供应链决策(51%)、采用可再生能源(44%)和改善数据连接(44%)。

报告中显示,目前亚太区69%的企业正在通过物联网(包括使用传感器、显示器、无人机)来优化自身供应链和改善质量控制。物联网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及大型商业机构的最重要的技术优先项。有近7成的企业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础性设施,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出更积极的决策,并重新管理掌控供应链。

协作也将成为关键因素。面对可持续发展与恢复疫情影响的挑战,不同规模及垂直领域企业的合作意愿明显增加。私营业者与公共部门间的合作也变得至关重要,一个全面变革的“生态系统”将会使企业、大学、慈善机构、监管机构、政府更加携手。“顺应未来”的公司在调查中已经展现出了更强烈的协作意愿,认为自身有责任引领潮流,以技术作为关键催化剂。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