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云计算:帮助企业减少碳足迹

在当今快节奏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使用云计算减少对环境的整体影响。企业正在大力投资以成为绿色计划的一部分——支持节能云计算实践同时降低碳足迹的计划,这一概念通常被称为绿色云计算。

绿色计算战略性地引导业务能力,以利用敏捷性、可靠性、可扩展性、适应性和生产力来构建碳中和的未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绿色云计算的持续扩展和采用可以在 2021 年至 2024 年期间防止超过 10 亿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有效地转向基于云的数据操作的方法,这不仅经济而且对用户来说相对容易。据说这是满足企业绿色倡议和环境目标的绝妙方式。

绿色云(Green cloud)是一种高度先进的未来主义模拟器,适用于以云通信为中心的能源感知云计算数据中心。该机制提供了有关数据中心 IT 设备(例如网络交换机、计算服务器和通信通道)能耗的详细信息。监控有助于开发创新和先进的解决方案,通过资源分配、监控、任务调度、覆盖映射以及优化通信协议和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业务产出。

与仍以采用本地存储和物理硬件来运行而为人所知的物理服务器相反, Green Cloud 解决方案摆脱了物理资源,节省了能源和物理空间。这些服务通过使用虚拟机的虚拟化和多租户进行路由,允许多个组织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共享劳动力。

绿色云计算带来了一个难以言喻的好处,它通过减少温室气体 (GHG) 排放来消除主要紧张局势。一般来说,从生产到运输再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有组件都使用产生温室气体的网络设备。在 Green Cloud 中,由于系统的虚拟形式和绿色 IT 硬件以及可持续的软件工程实践,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大幅减少。

将工作负载转移到云中的企业往往会删除大部分 IT 操作,这些操作外包给云提供商,例如硬件部署、管理、安全性等。这不仅没有释放资源时间,而且还建立了业务-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实现解决方案。

同样,云计算使员工能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获取业务应用程序和数据,而不管他们是否在工作场所。无论是在机场赶飞机还是呆在家里。基于云的远程工作通过高度可用的 IT 基础设施确保无缝和顺畅的流程,帮助组织缩小办公空间和现场需求。

因此,向绿色云的转变正在为减少碳足迹和财务压力铺平道路,同时以整体效率实现高业务目标。事实证明,它对各种规模的企业都是一个福音——无论大小,而且只会变得更加普遍。

Gartner表示,到 2025 年,东南亚的云计算市场收入预计将达到 403.2 亿美元,这反过来将导致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增加。因此,可以说大多数企业都在努力通过使用云计算来创造积极影响——投资于大规模且有影响力的绿色计划。

--------------------------峰会预告

近期,由千家网主办的2022年第23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峰会主题为“数智赋能,碳索新未来”,届时将携手全球知名建筑智能化品牌及专家,共同分享AI、云计算、大数据、IoT、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等热点话题与最新技术应用,并探讨如何打造“更低碳、更安全、更稳定、更开放”的行业生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欢迎建筑智能化行业同仁报名参会,分享交流!

报名方式

广州站(2023年1月6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2638587914600

西安站(2023年1月10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4638585444400

上海站(2023年3月21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3638582473900

北京站(2023年3月23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4638577546900

更多2022年峰会信息,详见峰会官网:http://summit.qianjia.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01-04
绿色云计算:帮助企业减少碳足迹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绿色云计算的持续扩展和采用可以在 2021 年至 2024 年期间防止超过 10 亿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