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暂缓,移动音频如何听见未来?

最近,蜻蜓FM的 COO肖轶跟媒体总结了平台化音频品牌在知识付费上的战局:

“我们跟高晓松、蒋勋、梁宏达老师合作,他们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也有共性,他们是内容付费经济中的典型人物,非常亮眼、有领袖的效果。但是它并不是可以规模化的东西,知识付费在音频行业的历史使命暂时已经结束。”

从肖的语境出发,国内移动音频行业在2018年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原本是一个版图清晰的行业:萌芽于2013年,借着“双创”的东风,渐次诞生的蜻蜓FM、喜马拉雅FM和荔枝(原荔枝FM),先后拿到融资,并于2015年底迅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一举进入拼用户、求变现的圈地战。整个过程中,由于占互联网大部分群体的八零后、九零后并无收听电台习惯,音频行业的体量一直是行业的重点。

各家公司在经历分拆 VIE 的尝试后,整个行业借着知识付费和直播的东风,开始走向分野:靠 PGC 内容起家的蜻蜓FM,在 2016 年提出“介于 PGC 和 UGC 之间的 PUGC ”,主攻有声书;同时兼有 PGC 、PUGC 和独家版权内容的喜马拉雅FM,乘上知识付费的风口,打起版权和PGC的牌,并切入车联网、智能家居行业,也逐渐走向平台化;而UGC出身的荔枝,选择一路坚持 UGC模式,并独自走向语音直播和音频社交的纵深。

失落的知识付费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数据也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过程中间,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 30%。

最近,月活超过8亿的腾讯音乐在招股说明书里显示,在线音乐的付费率仅为3.6% ,以此可以窥见,目前网络上用户的整体付费意愿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在用户习惯远未培养出来的情况下,已经平台化的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双双开始寻找新的变现模式和增长点。

今年以来,两家公司比照电商行业,力推会员业务。在开放会员日的媒体活动上,二者或表示平台内尚有97% 用户未购买过付费内容,或坚称月度营收中有50%来自于付费,会员在音频行业还有很大的开发余地。同时,有声书依然是一个显性的增长点。

九月份,三声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喜马拉雅FM有声书部分为平台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流量,收听时长占比超过60% ;蜻蜓FM有声书部分的复购率超过50% 。”

然而,蜻蜓FM方面也坦承,受制于音频行业渗透率不足,有声书的规模和影响力依然很小。

与近年来互联网行业通行的 “先用户扩张,后商业模式成熟”路径不同,移动音频在起步后的第六个年头,行业渗透率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相比于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动辄数十个点的使用率,音频平台的网民使用率,甚至不足以成为一个单独的统计门类。

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中国移动视频App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7月,我国移动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6.42 亿,在国内活跃智能设备中的渗透率高达71.4%。而互联网音频市场的渗透率还只有20%左右。

20%到70%的参考跨度,正是音频行业的未来想象所在。荔枝CEO赖奕龙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预计,整个行业成熟还需五年。

知识付费暂缓,移动音频如何听见未来?

  图注:荔枝创始人赖奕龙

对密集经历过网约车、外卖和共享单车的互联网行业而言,五年的进程可谓漫长。在赖奕龙看来,UGC模式所特有的用户忠诚度,是现阶段荔枝的可靠支撑。

艾媒咨询发布《 2017年中国在线语音直播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荔枝语音直播功能的人均单日启动频率为 10.94 ,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 56.2。同时,在 2017 年荔枝在网络信息量、传播热度中均居首位。

从时间纵向看,这份数据的意义不在于对标竞品,更像是用户对荔枝的一种反哺:创立之初,荔枝喊出的口号便是“挖掘普通人的声音才华”,重心和资源倒向素人主播,而不是纠结于头部IP的留存。

也是在这个逻辑下,荔枝才会在2016年背向知识付费,在短暂的内测之后,就在当年九月底上线语音直播功能。

结果,仅用时一年,荔枝就有了300万活跃主播,其中99%是从原有的录播业务中转型而来,忠诚度可见一斑。在年初完成“去FM”战略升级完成后,如今的活跃主播数量已增长到500万,头部主播的收入月流水超过百万元。用户总量方面,荔枝的全球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移动音频领域的头部流量企业。

知识付费暂缓,移动音频如何听见未来?

“用声音,在一起”的新SLOGAN,也透露出其立足音频、图谋社交的迹象。在技术层面,今年以来荔枝一直在围绕互动性,对平台进行迭代更新:区别于传统调频电台主播和听众的一对一连线,荔枝的语音直播已经实现多人多听众连线,甚至可以多主播同时主持节目。独特的“魔音”“”声音鉴定“”等技术,则会让主播和用户获得更强的参与感。

相比荔枝的社交梦想,喜马拉雅FM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基础业务和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在内的音频生态圈。眼下,前者悄然度过自己的5周年,后者则在谋划第三次123知识节。短期来看,二者的迫切任务,仍然是夯实内容基础,找新增长点,为提高行业渗透率而战。

从这个角度上讲,双方在各自分战场上“隔空合作”的意义,要远大于竞争的意义。

蜻蜓FM的 COO肖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不管竞争情况有多凶,蜻蜓FM都会致力于行业开拓,做场景开拓。

行业另一种可能的危机,来自更高的维度。今年四月,微信上线了“看一看”,主打图文内容。与此同时,同属一家的企鹅FM与腾讯旗下的另一文娱产业重量级公司阅文集团,开始协同挖掘原创 IP 价值,做有声书。基于“耳朵经济”潜藏的商业能量,未来,微信端口若是打开另一栏“听一听”的新功能,将从根本上碾压移动音频的行业格局。关于巨头入场的设想,喜马拉雅FM方面早在2014年便研究过两个明星企业——起点中文网和乐视的命运:2013年,起点团队被腾讯挖走,后来因为版权和IP仍被起点持有,次年,腾讯不得不又大费周折整体收购盛大文学。同一年,乐视则凭借“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得意洋洋地抓住了数千亿规模的电视新媒体市场。

身为喜马拉雅FM的创始人,余建军很早就意识到音频平台的长期竞争力是内容的壁垒。面对巨头前来吞噬的可能,只要抓住内容,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另一个起点中文网。那一次的思考,或许正是喜马拉雅FM现有业务模式的动因和起点。但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的困局并非版权和内容,而在于盈利能力。根据36氪今年年初的报道,蜻蜓FM去年亏损了几千万元,盈利前景不明晰的喜马拉雅FM,代表了一种行业的焦虑。业内频繁传出的上市传闻,或可证明这一点。

鉴于二者均是在2013年前后接受来自VC的第一笔投资,按照风投行业三年到五年的周期,率先上市未尝不是一种解决焦虑的好办法——降低融资成本或利用资本杠杆撬动更大的市场资源,以及收获相当的品牌效应。

今年出现在音频行业的好消息是,“独行侠”荔枝的语音直播月收入已近1亿规模,并且实现规模化盈利,为行业首先赚到第一桶金。厚积薄发的荔枝,给行业再次提振了一口气。 一时间,模仿追赶者众。

遥想当年各家进入音频行业的初衷——相比视频行业只有十分之一的流量消耗,低于视频行业的主播成本,进场的音频公司看好其中的成本结构。

在历经行业扩展之后,未来是否有机会看到音频的成本结构真正发挥作用,令人翘首以待。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