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语翼是市面上listing服务的“照妖镜”?

转眼间,listing服务正式上线到现在已经四月有余,我们很欣喜的看到用户从最开始的怀疑,而后尝试的惊喜,到现在的赞誉有加;优化师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扩大到现在近300人……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的忐忑,和小有成果的欣慰。虽然现在看起来listing 服务的下单、服务、沟通等过程还算顺畅,但是这个服务从缘起到诞生、进化都经历了诸多的波折。我们本周还会迎来一次升级,可以趁着这个节点,把这个服务标准化、从无到有的过程简述一二,也算是对市面上步步照抄、恬不知耻的“李鬼”服务的一个照妖镜。

为什么说语翼是市面上listing服务的“照妖镜”?

  “你们翻译的不错,不知道能不能给我的listing 做个优化?”

语翼从17年7月份正式上线2.0 之初,我们瞄向的第一个群体就是跨境电商。作为企业服务,还是一个创业性质的团队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全面撒网地拓客,不但短时间难以见到收效,成本也非常高昂;先聚焦固定群体,深入挖掘,再横向拓展,在新的领域复制才是短时间见效的方式。而跨境电商这个用户群,天然与我们契合,在各种场景下,语翼都能提供帮助:邮件申诉、产品说明、VAT 注册、合同法务、商标资质、listing 优化……这些场景跨境电商的卖家基本都会遇到,当我们在跨境领域逐渐地扩展知名度和用户群之后,这些场景以客户问询的方式不断地重复涌现,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和卖家销量挂钩紧密的listing 相关的问题,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你们翻译的不错,不知道能不能给我的listing 做个优化?”于是18年3月份,我们的运营团队就开始对listing 进行研究,拆解要素,看看标准化的关键环节,同步的,我们也开始通过CS 团队对老用户进行回访,以确定潜在的需求规模。

  着眼未来还是当下,需要用户反馈和一些方法验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能确定的是,基本跨境电商卖家用户都会有这样的需求,无论体量大小,只是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通过机翻解决,参考大卖的listing 进行改写拼凑,或者找专职的有对应站点语言能力的运营人员,以及找朋友帮忙……但是这背后都会有很多的问题,要么是用词不准确,要么是有侵权风险,要么就是成本高昂。

这似乎是个不错的结论,代表了一个潜在高价值领域。但是限于调研样本、平台方向以及开发周期,我们内部同样存在争论,开发一个新业务的周期不短,成本也不低,处于成长期的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根基,这是一个关于当下还是未来的选择,也是一场赌博。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和需求,我们在六月份发起了一次9.9元的listing 券售卖活动,我们对此未报多大的回报期望,只是想看看市场反应。最终的结果也足够让我们欣慰,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就卖出去了几百张,微信和客服进线也在询问怎样使用listing 券以及服务的效果等等。用户的反响说明了一切,也促使我们开始下定决心去做业务的落地测试和线上MVP。

  一个专业的服务,需要专业的人

当我们在线下部署拆解服务流程和初步做线上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寻找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些【优化师】。不同于翻译业务的宽泛和难以限定,listing 优化服务要做的是针对亚马逊平台,以及它平台的规则、算法和当前趋势去做针对性地表述,提升触达到潜在用户的几率和曝光排名。用运营的视角来看,这就像是一个限定在购物场景下的SEO 或者ASO。所以,我们需要一批专业的优化师。

我们的资源团队从内外两部分着手,一部分从我们现有的7000+ 译员库里面去做筛选,另一部分则下到广深地区,去做线下的探访。一个多月的电话沟通、初步意向、测试筛选,我们找到了初始的符合标准又各个站点都有分布的四十多个优化师。这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们该如何提供服务,提供怎样的服务。

为什么说语翼是市面上listing服务的“照妖镜”?

  答案永远在碰撞出火花的地方

为了能够看清服务的过程,我们先安排了筛选出来的优化师通过原有的译员服务方式上线,让有需求且有尝鲜意愿的用户下单。我们在双方交互的过程中挖掘信息点,逐渐的看清一些问题:

1、用户无法立刻看到优化带来的效果,优化师也无法像魔术师一样立刻让销量提升;

2、一些小白用户甚至不知道亚马逊的基础操作和规则,优化师需要付出很高的沟通和教育成本;

3、有经验的用户会对优化师的结果产生质疑,优化师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说服用户;

……

这些问题后来在我们的标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为了让用户放心,我们在用户收到优化结果之后,还提供了45天的免费优化期,以确保用户和优化师可以针对首次的结果做出调整;

2、为了区分用户的诉求和场景,我们把listing 优化按照模块拆分,同时以撰写和优化来对不同的用户和产品做出分层;

3、为了体现出专业,并且让优化的信息点明确,我们让优化师把结果以【优化报告】的形式来呈现,让用户对优化内容、关键词乃至竞品、排名等一目了然……

诚然,这其中的步骤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看起来还挺轻松,但是每一个环节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就以优化报告来说,这是我们下到深圳,冒着连一周的大雨去拜访了50多个用户和十几个优化师之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信息点。也真的算得上雨水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朵。

  从理论到产品化,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在数个月的思考、探讨、调研中,运营和产品团队不断迸发出很多的想法,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谈到兴奋了,延展开来都可以做出一个新的平台。不过立足当下,考虑到新业务的脆弱性和11月初的新版上线时间,层层叠叠的想法不断被砍:舍弃了研究一个月的listing 智能检测,优化师辅助分析工具拿掉,非亚马逊平台下单后延……做企业服务平台久了,我们团队都很清楚做加法,做一个臃肿的“全能王”很容易,但是做减法,给用户和优化师最简捷的体验、足够聚焦的信息点很难。我们自己不断地重复下单流程,不断地去从用户和优化师的交互中找到不爽的地方加以优化,砍掉无足轻重的枝叶,最终呈现出来的其实是我们最初构想的十分之一而已,一如冰山之一角。

当然,现在回头去看,四个月前刚上线的listing 也并不完美,甚至满是瑕疵,我们在这段时间也一直在调整优化中,但是我们加入的东西很少,仍旧在做减法,把那些造成用户困扰的地方逐一的修正。

为什么说语翼是市面上listing服务的“照妖镜”?

  不用盯着别人看,回归到用户和平台的本心最重要

以上就是语翼listing 服务诞生的一点小小的历史,其实浓缩之后更似一笔流水账,我们也偶尔回想,这个过程如果扩展开来,也许可以写成一本书,未必多么蓬勃浩荡,但是以小见大,也可以看到当下互联网进化的浪潮:从泛领域的企业服务,进化到专业领域、垂直能力的平台;从流量为王,到回归用户;从抄袭学步,到独立创新。

当然,我们也在面临着很多的困扰,比如被抄袭,甚至像素级的抄袭。过去一年,我们发出的律师函两只手也许都数不过来。有些眼睛不好使的,抄袭的时候连专有的文案都会拿了去;有的脑子不好使,把明显是待优化的功能也有样学样;最可恶的是那些良心坏了的,想跟我们谈合作被拒,就直接看着旧版本去抄,字体大小、下单流程甚至优化报告都一一抄走,改改样子就上线,但是可怜没有产品研发能力,一开始都不能开放注册,还得让用户QQ 下单;更让人气绝的是,假装客户、内部工作人员去下单、混到群里去挖我们的优化师和译员老师,不过这些三脚猫因为智商欠奉都留下了不少马脚,顺藤摸瓜也就找到了正主,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当做呈堂证供好好敲打一下,

身为走在前列的平台,盯着这些蛇虫鼠蚁未免有些眼光狭小,而回归到用户和平台的本心,还有很多的目标有待追逐。尤其是考虑到当前互联网和跨境领域的风涌,对语翼来说,这正是风起正扬帆的好时机。

立足垂直的领域,着眼用户的诉求,呈现专业的服务,搭建高效的平台,这个理念支撑着语翼从1.0走过2.0,来到进化不缀的3.0,也是撑着listing 优化服务从诞生到成熟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3-05
为什么说语翼是市面上listing服务的“照妖镜”?
转眼间,listing服务正式上线到现在已经四月有余,我们很欣喜的看到用户从最开始的怀疑,而后尝试的惊喜,到现在的赞誉有加;优化师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扩大到现在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