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一项真实世界临床试验结果引发广泛关注:一款人工智能听诊器仅需15秒即可辅助医生识别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这三种心脏疾病。相关研究同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标志着自1816年发明以来始终未有重大变革的听诊器,正式迈入智能诊断新阶段。
传统听诊器主要用于监听心音、呼吸音等体内声音,而AI听诊器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该设备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医疗保健国民保健信托基金共同研发,不仅能捕捉人耳难以察觉的心跳与血流细微变化,还可同步完成心电图检测,实现多模态心脏数据采集与分析。
研究覆盖英国200余家全科诊所的150余万名患者,重点关注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或下肢水肿等疑似心脏疾病症状的人群。结果显示,使用AI听诊器的人群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33倍,确诊心房颤动的概率为3.45倍,心脏瓣膜病的检出率也达到对照组的1.92倍。这三种疾病早期诊断率的大幅提升,意味着更多患者可尽早接受药物治疗,避免病情发展为危重状态。
该设备尺寸仅如扑克牌大小,使用时贴附于患者胸部,通过内置麦克风采集心音,同时记录心脏电信号生成心电图。数据经加密传输至云端后,由经过数万人健康数据训练的AI算法进行分析。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识别人类医生可能遗漏的细微异常,检测结果直接发送至医生智能手机端,大幅缩短诊断等待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也反映出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在参与试验的全科诊所中,70%的诊所在12个月后停止或减少使用该设备,凸显出将新技术融入现有诊疗流程的必要性。此外,AI听诊器标记为高风险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二经血液检测(BNP激素水平测试)和心脏扫描后排除了心力衰竭诊断,这一假阳性结果可能增加部分患者的心理负担与医疗成本。研究人员强调,该设备应限于出现心脏疾病症状的人群使用,而非用于健康人群的常规筛查。
英国心脏基金会临床主任索尼娅・巴布-纳拉扬博士指出,该技术实现了19世纪发明与21世纪需求的结合。在英国,超过100万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因急性发作入院才被确诊,而智能听诊器为初级医疗场景中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路径。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彼得斯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单次检查即可实现三种心脏疾病的筛查,且该技术已在实际医疗场景中得到应用。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创新科学主任迈克・刘易斯教授则认为,此类工具有望重塑基层医疗模式,使全科医生能够更早发现疾病,在社区层面完成诊断,从而提升对重大疾病的应对能力。
尽管AI听诊器展现出显著临床价值,其大规模推广仍需解决设备整合、假阳性优化及医疗流程适配等问题。这项智能革命不仅更新了传统听诊器的技术内涵,更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提升基层医疗诊断精度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