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帮助大家认清虚假公众号陷阱

在互联网时代,新型网络犯罪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呈现高发多发态势。针对这一现状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积极开展防范诈骗活动,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

在本篇内容中,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醒大家浏览公众号时“擦亮双眼”,认清虚假公众号的陷阱。

捷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帮助大家认清虚假公众号陷阱

捷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帮助大家认清虚假公众号陷阱

什么是公众号诈骗?

公众号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微信公众号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对受害人进行诈骗,主要意在获取被害人的财产、银行账户等隐私信息,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常见公众号诈骗案例分析

案例一:创建品牌高仿公众号盗刷信用卡

陈女士办理了一张X银行的信用卡,为了方便查帐,通过微信搜索找到了一个名为“X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公众号。关注后,陈女士拨打页面上提供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语气十分专业,引导陈女士提供信用卡帐号和手机号码,称陈女士收到验证码并核实后便可进行账目查询。陈女士按照对方指示将收到的四条验证码全数说出,导致信用卡被消费四笔,共计1414元。

温馨提示:消费者在查询银行等机构公众号时,要留心注意分辨,这些机构正规的官方公众号都已经过认证,消费者在认准认证标识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拨打客服电话时,可在对应机构官方网站上搜寻验证。同时涉及个人信息的内容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都要严格保密,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除此之外,所有收到的验证码也要严格保密,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

案例二:微信好友假冒官方公众号发布不实信息

近日,冯女士微信接收到一条来自“安全支付助手”的提示,称冯女士的微信账户未通过二次实名认证,即将冻结。冯女士立即点进连接完善了自己的个人资料,不久,冯女士便接到了银行通知称其账户有一笔金额为799元的支出。在警方协助下,发现“安全支付助手”是冯女士一周前添加的普通微信好友,在添加好友过后通过改换头像和昵称,假冒官方账号实施诈骗。

温馨提示:在日常使用社交软件的过程中,遇到主动添加好友时要留个心眼,及时核实对方身份,了解对方的目的,对于一些主动添加却从不聊天的“僵尸好友”更要提高警惕。同时,我们要提高自身鉴别能力,不要轻易填写任何个人资料,也不随意点开网络链接。每一次随手的点击都有可能让我们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使自己的财产或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案例三:关注公众号赚佣金

2021年,陈某发现有陌生人通过手机号搜索,申请添加微信好友。在同意申请后,陈某被拉进一个刷单任务群,每关注一个公众号便能赚取两元的佣金。在陈某完成多个任务后,不法分子以方便支付佣金为由,要求陈某登录特定网址并绑定自己的银行卡。随后又以公司发现股票漏洞,稳赚不赔为由,诱惑陈某对某项目进行投资。陈某投资14.5万元后发现并未得到之前所承诺的利润,并且联系方式已经被对方拉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温馨提示:该骗局在网络中十分常见,先让受害者尝到一点“甜头”,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再进一步实施诈骗。当消费者遇到类似事件时,不能被不法分子的一点“甜头”蒙蔽双眼,要时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声称“稳赚不赔”的广告留个心眼,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中。

如何防范公众号诈骗

01

当消费者需要查找机构官方账号时,先点击账号右上角“...”图标,查看公众号的具体信息,假冒官方账号的主体大多是个人、个体工商户或非对应主体。而官方公众号都已经过微信的官方认证,可以查看经营主体等详细信息。

02

生活中,消费者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或二维码,更不要在陌生网址上轻易绑定银行卡。

03

在转账、汇款、提供个人资料之前,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被高仿的外表或是微信“熟人”所迷惑,面对不法分子的说辞要冷静分析,仔细辨别,更不能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账号的信息。

04

如遇诈骗,消费者可以在微信、银行、支付宝等资金交易平台上申诉,必要时及时寻求警察帮助。

未来,捷信还将向群众普及各类网络诈骗真实案例,以案说法,提醒群众擦亮双眼,提升消费者基础金融素养,提高群众抵制诈骗的“免疫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