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知教育:漫漫寻亲路 AI在背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使得AI加持的新兴刑侦技术在寻亲行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寻亲之路不再遥远。那么,AI在寻亲过程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到目前为止,又有哪些成功案例?

“以前寻亲,只能一张张翻看、比对照片,人工排查匹配,由于时间跨度大、数据繁杂,工作量非常大。”一名负责寻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在助力寻亲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利用人工智能,能够从成千上万份资料中找出匹配度最高的那份,极大地缩小了寻亲范围。”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图源:《QQ全城助力》视频截图)

如果多年前,科技的助力对于寻亲只是一个可选项的话,那么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大领域的应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AI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了公安机关寻亲行动中。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关AI寻亲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8年前。在2015年微软的骇客马拉松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儿童的应用程序就已被开发出来。该程序克服跨年龄相关技术挑战,后续微软与国内最大的公益寻人网站“宝贝回家”的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回家”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2016年初,“宝贝回家”成功找回一个走失4年的儿童,这是中国公益组织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走失儿童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目前,“回家”应用程序已帮助超过1900位儿童找到了家。

在这之后,百度、腾讯等公司研发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助力警方寻回不少失踪儿童。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的提案,就建议用AI和大数据技术帮助寻找丢失儿童。

该提案很快就有了一些突破,在不久后的《最强大脑》舞台上,百度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对一组幼童照片进行数据分析后,成功识别出到现场的20年后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百度共展示了三个维度的AI技术,包含图像检索、人脸跨年龄识别和人脸跨代识别。

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AI面前却迎刃而解。除了在“舞台”上,同年,百度与民政部、“宝贝回家”等合作,推出“AI寻人”平台,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亲。截至2021年3月1日,百度“AI寻人”平台共计收到用户上传照片42万余张,寻亲成功数量达到12000多人次。

从2018年初开始,腾讯优图实验室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资源投入和优化调整,进行了上千次模型训练,经历5次版本更新,最终沉淀版本为一个具有上千层复杂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让跨年龄识别精度提升至近96%。据介绍,福建省公安厅“牵挂你”防走失平台使用该技术,仅2019年累计找回的走失儿童就有1091名。

除了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之外,AI寻亲的优势还体现在照片修复上。不少寻亲的父母会将失踪孩子的照片放得很大,挂在旗帜上、印在车身处、贴在T恤上,而原先模糊的老照片,放大后更加难以辨认。

对此,2020年3月,当时还在攻读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的盛建中,发起成立了一个“AI宝贝:让寻亲不再孤单”团队,很多同学知道后,也主动加入进来。

写代码、测试算法,盛建中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集中攻关,终于研发出一套图像修复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全局修复”“人脸增强”“超分辨率重建”三大技术应用,准确修复了大量失踪儿童的模糊照片。

(AI修复的模糊照片。图源:AI宝贝志愿服务队)

截至2023年12月,团队已为1000余名失踪儿童修复照片,借助图像修复技术,11名失踪儿童被成功寻回。其中,在备受关注的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寻亲一事中,团队帮助修复了儿子孙卓幼年的照片和孙海洋年轻时的照片,协助警方成功寻回孙卓。

“随着我们科技的进步,我相信我们的孩子,早晚都会回家的。”特意从江西赶到河北的杜小华说,他2014年认识解克锋,二人是寻亲路上的“战友”,同样他也是电影《亲爱的》原型中唯一仍在寻子的父亲。

每一个寻亲者,背后都有一个曲折、幽暗的故事。AI技术的加持,像是照亮回家路的光,让那些丢失孩子的家庭得到一丝慰藉和依托,也让我们看到了冰冷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

从我国走失人口数据来看,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与“头条寻人"项目组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走失人次达到了100万,但相较于2016年的394万人次以及2017年的260万人次已经显著减少。我国走失人群规模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相比于五年前,该群体人数已经减少近75%。

2021年1月,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其中,人像比对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6月1日,“团圆”行动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11198名。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生,每一次久别重逢的相拥、相泣和欢笑,离不开科技与爱的碰撞。

不可否认,AI技术加快了寻亲的步伐,在庞大的图像数据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技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

“在寻亲过程中,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等AI技术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提高筛选效率,不能作为法律依据,最终结果还是要用可作为法律证据的DNA检测做判断。”研发设计出全国第一代“市民卡”、浙江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旭光向记者表示。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创新,寻亲成功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家人和公安机关的不懈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

在帮助寻亲过程中,警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全面收集基础数据;与其他部门开展协作;运用各种新型科技手段,组织专人开展技术比对,并及时将比对结果下发至属地,进行落地核查等等。

而在认亲过程中,或多或少,双方都面临着煎熬的心理考验。警方需要花时间、花精力与双方沟通,做双方见面前信息的传递人。正是基于这份坚持,基于“爱与责任”,AI技术的可能才最终化为现实。

与此同时,无数社会组织和科技企业也在这场寻亲的战斗中投入火力,多一个平台,就多一份希望,但在“科技向善”背后,如何避免新技术的负面影响是对技术使用者的巨大考验。

AI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AI技术的不断迭代,为更多寻亲家庭提供技术支持,照亮走失孩子的回家路。同时,“我们需要用法律和技术手段来约束AI技术带来的伦理和隐私等相关问题,以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张旭光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