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收购东芝 “电视王国”日本品牌正在大溃退?

(原标题:海信收购东芝,日本品牌正在大溃退?)

又一个日本家电巨头倒下了。

继三洋、夏普卖身之后,2017年11月14日,日本东芝株式会社为了免遭退市被迫出售拥有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是的,中国海信集团仅以129亿日元的价格就收购了东芝电视的一揽子业务和全球范围内40年的品牌授权。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被称为“电视王国”,涌现了东芝、三洋、日立、夏普等一批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曾是第一家把彩色电视商品化工厂、也是产出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的企业;东芝品牌曾在中国大地家喻户晓,立下年销量1800万台液晶电视的宏愿。

可如今,这位昔日的家电巨人却深陷经营危机、连年亏损,被迫匆忙中变卖资产,以免遭退市危机。这也是东芝最后一块传统家电业务。这笔交易能否最终使东芝免遭厄运尚不得而知,但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海信来说,通过品牌、技术、生产队协同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这一震惊业界的并购呈现出明显的全球产业梯次大迁徙的态势。一方面利润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正从中国外移,向东南亚、非洲等“成本洼地”搬迁,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进入到更高层面,开始争夺全球市场、树立自由品牌。

电视业务卖身

半个月前,东芝社长纲川智刚刚在股东会上含泪就出售半导体资产向股东鞠躬、“真诚”道歉;半个月后,当他再次签下令人心寒的合约,将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东芝电视业务出售给中国海信集团时,不知心情如何。

2017年11月14日,海信电器(600060)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将旗下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电器,其余5%股权仍由东芝保留。

根据双方签署的转让协议,海信电器(600060)为这笔交易将支付自有资金129.16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元)。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暂时不含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东芝涉足电视业务要从百年前说起。早在1927年,东芝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显示电视画面的一级摄像管;1960年,东芝成为了日本第一家把彩色电视商品化的厂家,2010年东芝生产出了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从模拟时代到显像管时代,再到液晶时代,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一百年间,电视都是东芝绝对的支柱产业,造就其昔日的辉煌。“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让全球许多消费者至今耳熟能详。

直到2010年,如日中天的东芝还立下了“2011年度全球售出1800万台液晶电视”的宏伟目标。然而,就在这一年3月震惊全球的福岛核事故成为了东芝盈亏的分水岭。

整个东芝集团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重创。

原来,2006年2月东芝以54亿美元接近3倍是溢价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开始涉足核电领域。可2011年突然爆发的福岛核泄露事件使核电产业瞬间速冻,日本政府当即关停所有的核电站,全球也迎来了一轮核电站关闭潮。东芝巨资押注的核能业务遭到重创。

受核电业务拖累,2015年东芝爆出亏损44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大亏损;2016年,西屋电气的巨额亏损又让东芝当年的商誉减损规模高达61亿美元,直接导致东芝2016年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近日日本东芝公开表示,2018年三月底结束的2017财年内,公司将净亏损大约10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2017财年不能扭亏,东芝就有退市之虞。

为了免遭厄运,刚刚上任一年的东芝社长纲川智不得不变卖资产,以改善财务报表。作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东芝被迫以180亿美元将其宝贵的半导体芯片业务出售给一个由美国贝恩资本牵头的国际财团。

但是,东芝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0%,受日本及国际《反垄断法》审查的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出售根本无法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赶不上东京证交所强制东芝退市的最后期限。要想自救,东芝必须尽快抛售其他资产。万般无奈之下,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成为东芝断臂自救的手段。

2017年4月,媒体接连爆出东芝与中国海信、土耳其Vestel等就出售电视业务进行密谈。从那时起,谈判桌上的东芝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既受时限所迫、急于出手,又怕售价过低、无法抵偿亏损。这势必被谈判对手利用,以时间来换取更优惠的条件。

最终,11月14日海信以支付自有资金129.16亿日元的对价夺下东芝电视业务。根据当日海信电器(600060)公告显示,“交割日预计最早为2018年2月28日”。恰恰在东京证交所强制东芝退市的最后期限之内。

岌岌可危的东芝果真能在最后关头摆脱退市的厄运么?

产业梯次大迁徙

无论是对于急于自救的日本东芝,还是飞速崛起中的中国海信来说,或许今天这笔交易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一方面,近年来东芝的电视业务在急剧萎缩。早在2015年,东芝电视就纷纷关闭了海外制造工厂,大幅度裁撤员工,将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商标权(到期日分别为2019-2021年不等)出售,上演了一幕国际大撤退。相比于鼎盛时期上千万台销量,2016财年TVS公司营业收入仅有27.0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5.68亿元人民币,缩水了数十倍。

东芝方面坦言,“东芝难以单独投入更多资源,也难以维持其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提高TVS的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促进映像业务的持续发展,东芝认为,最佳选择就是携手拥有卓越经营能力和雄厚资源的海信。”

另一方面,对于海信而言,正如海信集团总裁、海信电器董事长刘洪新所说,“收购后,海信将整合双方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大大加快国际化进程。”

根据海信电器并购东芝的商业计划,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电视业务的研发、品牌和营销的全球布局,通过整合双方的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并在显示技术上相互取长、相互借力,全面提升公司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

对于两大品牌的协同效应如何发挥,海信电器这样说道,东芝电视在图像处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海信电视在智能化技术及内容运营服务、以及激光电视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双方可互相补充提升。同时,海信拥有采购和制造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收购后通过与东芝电视共享供应链资源,可以提高东芝电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中国企业从国内向全球化发展,不是单一要素所能实现的,必须完成生产制造、品牌市场和技术研发三大体系的整体布局。”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指出,一个企业全球化布局须要统盘运筹,在哪个国家建厂、覆盖哪些区域市场,每一个工厂由怎样的专利技术、研发团队支撑,手中多个品牌如何合理的利用。他认为,海信并购东芝电视同样也应是基于三大要素而做出的综合考量。

比如,东芝拥有OLED技术,而海信一直倡导ULED技术路径,并购将使海信同时握有两种不同液晶技术,技术研发更加平衡;此前海信获得了夏普在北美市场5年的品牌授权,眼看着2020年即将到期,东芝品牌也可作为及时的替补;根据IHS的数据,2016年东芝电视在日本市场的销量排名第三,交易完成后海信与东芝两个品牌的累计市场份额超过了20%……

从2015年开始,海信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速,在并购夏普北美业务、赞助欧洲杯等一系列举措后,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已稳居全球前三,仅次于三星、LG。随着夏普卖身、松下隐退、日立势微、东芝出售,彩电业中日韩这场“三国杀”在日系企业大溃退下演变成中韩之间的角逐。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