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新经济 中国特色的开放性信贷联盟箭在弦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历经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出口红利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助推,在全球经济发展竞争中独树一帜。然而,未来中国是否能够持续这个发展的动能,推动经济继续崛起,在互联网技术与5G应用崛起的背景下,数据红利催生的新经济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当前,发挥数据红利的一个瓶颈还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法律制度建设,促进数据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共享与流动。要实现上述目标,在金融领域率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是一个可行的突破口。开放性信贷联盟有利于打破中国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巨大障碍,融通信息流、人流、物流、金流,告别数据垄断的金融机构與公共部門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金融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而开放性信贷联盟带来的大数据资源将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提供大量学习数据与应用场景,从而推动数字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金融资源在全社会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例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就将金融可及性、适用程度、数据普惠金融质量三个维度作为金融宽度的衡量指标纳入世界银行金融包容性(普惠金融)数据库。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出口红利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的各个主体,政府、企业和家庭,无一不感受到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足够金融服务带来的困境。过去二十年来,政府曾尝试复制上个世纪80年代来在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到金融领域,通过引进体系外金融机构或组织,创造竞争环境,改善现存体系内的金融机构服务效率,例如包括本世纪初大幅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或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以及过去5年来通过给予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不对称优势等大力扶持其发展,试图通过鲶鱼效应来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革新,积极提高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正规军将金融服务的质量达到世界级的水准。这些措施确实提高了中国整个金融体系效率,但是数据显示实体经济融资困境依然存在。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发展并未如人意,在获利能力方面,以ROA和ROE体现银行经济能力的指标,外资银行均远远落后于内资银行,参见表一:中国大陆各类银行获利指标。

表一:中国大陆各类银行获利指标

数据源:中国银保监会,薛琦整理,两岸金融发展与中美经贸摩擦,黄公望产业金融峰会论坛,杭州,2018/9/13。

从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来看,而外资银行资产占比最低,仅1.2%,且自WTO开放外资银行以来一路呈现下降趋势,参考表二:中国大陆各类银行市场份额比较。

表二:中国大陆各类银行市场份额比较。

数据源:中国银保监会,薛琦整理,两岸金融发展与中美经贸摩擦,黄公望产业金融峰会论坛,杭州,2018/9/13。

同时,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并未真正发挥其去中介的优势,反而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据网贷之家统计,2018年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总计为1279家,其中问题平台数位658家。参考图一:2013-2018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家数统计。(需要数据和图表支持)

图一:2013-2018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家数统计

资料来源:网贷之家研究中心,2018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年P2P网贷行业整体贷款余额下降至7889.63亿,而停业及问题平台设计贷款余额达到1766.5亿,超过网贷行业整体贷款余额1/5强,是不容忽视的系统性风险。

表三:停业及问题平台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网贷之家研究中心,2018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

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无法获得有效金融资源支持的现象,与以房地产价格狂飙、影子银行盛行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在大量金融资源刺激下快速蚕食中国经济竞争力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并存,其背后反映的本质是现有金融资源的空转和金融机构在制度和市场之间的博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以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存款端有刚性兑付的承诺,使得金融资源供给方天生对风险存在极大厌恶。同时,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和市场竞争机制牵制,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和和勇气。近年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不但给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信用形成机制,使得金融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成为现实。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以战养兵,给予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额外的价值,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客观环境使一部分非金融科技企业迅速在金融科技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巨头对各方面的资源具有吸引力,形成左右竞争格局的关键因数,金融科技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如图二: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链。

图二: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链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17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

金融科技在全世界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各国将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实力的竞争。中国在支付领域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均有突出表现。然而,科技本身无法解决制度建设的滞后,其中涉及到既有利益的重新分配,数据的归属以及隐私的保护等等。打破信用大数据的孤岛现状和数据碎片化,已经成为行业从业者面临的共同困境。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重新定义数据的拥有者是用户而非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开放数据互通,建立开放性银行来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显得的力有未逮。

在欧洲,英国是Open Banking的先驱,2015年就开始规划、制定,推出标准,自2018年元月开始,在用户同意之下,让经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存取帐户数据,希望藉此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高效金融服务。欧洲议会也早在2015年10月8日就通过欧盟执委会所提出的第二号支付指令(revise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PSD2),要求欧盟区银行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让非银行得以参与支付服务,以提升支付产业(银行业)的竞争力。在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Consumer Financial Proectection Bureau)2017年发布金融数据共享的9条指导意见。澳大利亚2017年8月发布《Review into Open Banking in Austrailia (Issue Paper)》长远规划。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亚洲临近国家,都推出各自雄心勃勃的金融数据共享战略。核心的理念只有一个:通过金融数据共享,推动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更深层次地协作和竞争,最终实现用户利益最大化与信贷业务的高效化

根据BNP Paribas的研究报告"World Payment Report 2018"所做的Open Banking评比,将实施Open Banking的国家分为先驱者、跟随者、和保守者三类。中国被列为保守者,相对欧美目前大力提倡发展的开放性银行,中国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体制优势与数据优势,基于中国国情,从制度面立法,行动起来,建设覆盖度更广应用更深入的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Open Credit Union)。

首先,建设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有利于发挥金融体系各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资源禀赋优势,打破数据持有巨头的不公平竞争。金融体系除了银行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参与者,包括与正规商业银行存在竞争关系的民间借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相对于银行掌握的一些包括财务数据和贷款行为方面的“硬信息”,非正规金融机构可能在基于社会关系、商业网络形成的“软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提高全社会信用风险识别能力。

其次,建设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有利于释放金融科技企业的巨大能量,为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创造更多消费者剩余。缺乏数据但是具备分析与应用数据能力的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在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大展身手,促进金融产品产业化创新,服务更多更广更深的客户群体。非正规金融机构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结合互联网金融公司多元化的流量资源和场景应用,依托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可以推进数据共享和交易机制的建设,提高大数据信用评估有效性。金融科技公司在平台中发挥拥有人才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提高信用评估、债券评级的效率,使得平台能够在不同风险价格区间服务不同层次的客户,更大的覆盖全社会的融资需求。

第三,建设开放性信贷联盟平台有利于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效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适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使所有资金流动斗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开放性信贷平台将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公司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线上线下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增加违法成本,降低道德风险。

最后,建立开放性信贷平台需要尊重市场规则,同时也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立法做好规则设定和数据互通的基础建设。金融最终的目标是用好杠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利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数据储备,同时也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开放性信贷平台。(作者系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陈海强,游智彬)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