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读德国史?

为什么想读德国史?

1

对我这种对德国史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和《大国崛起》纪录片的人来说,这本书显然不是最佳的上手资料。虽然我用半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却发现太多内容模棱两可,无法理解——我觉得我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下德国史。

对我来说,了解德国史其实也是高中时就隐隐埋下的一个愿望。当时看着大量有关德国资料,我一直觉得,当下的中国和当年的德国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甚至在当时有着把德国史、俄国史以及民国史好好梳理一遍的愿望。

很可惜,后来上大学,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以及学校里太多莫名其妙的事务打断了我这个爱好,我甚至很难再沉下心来读书。

不过,今年因为各种意外,我最终还是捡起了当年的兴趣和愿望——我需要感谢一个影响我的朋友,也要感谢这本《金与铁》。

2

我后来非常幸运,在B站上发现了武大德国史教授李工真老师的德国史86讲课程——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早上把它当成下饭视频一点一点看,最终居然看完了所有内容。我惊叹于李工真教授会把人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你对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着更感同身受的理解。

比如说他在解释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导致反犹主义兴起时谈到:

我们到市场上去买菜,昨天小白菜五分钱一斤,今天一毛,后天又是三毛五,最后搞成了一块了。这都不要紧,不过你要是看到这家伙拿秤杆的全来自于一个少数民族,你会作何感想——德国就碰到这样的局面,玩这一套全是犹太人。

是啊,我们连不常吃的新疆发糕都能在微博上导致各种极端言论产生,何况是犹太人卖的食物、日用品。

再比如说,李工真教授还引用了达夫·达伦多夫《德国的社会与民主》中的句子,谈“虚假的中间等级”这个概念:

这个集团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中间等级”。在经济上,他们并不是“独立经营者”,这使他们有别于“老中间等级”。在政治上,他们并不属于统治者阶层,这又使他们有别于“公职人员集团”。

如果人们寻找这些服务型职员与非产业工人的区别,如百货公司的女售货员与女裁缝、餐厅服务员与泥瓦匠之间的区别的话,只能从一种“自我意识”中才能找到。那种“高于工人一等”的意识在现实中并没有坚实的基础,以致于他们也被称为“虚假的中间等级”。

但恰恰是这些自我社会身份最成问题的人,比任何人都更为响亮地捍卫中间等级的思想与特权。

你看到“虚假的中间等级”这个词时,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我们现在所谓的“新中产阶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太多微信刷屏文章都在讨论。

看完李工真教授的课程后,我最终决定了买他的书,也就是那本《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这本书精彩到随随便便翻开一页,你都觉得这不是在写19世纪的德国,而是在写当下的中国。

当然,里面太多内容太过敏感,我就不放在文章里说了。相信我,买这本书来翻一翻,真的物超所值。

我一直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今年太不寻常,一个又一个事件让人对未来参不透、看不懂。以至于人在时代的浪颠不知道到底会跌倒哪个谷底。

我非常喜欢张爱玲那段话: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了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是啊,对未来不确定性,不得不让人“求助于古老的记忆”。对我来说,德国就是这古老的记忆。这个记忆可以理解过去、现在乃至看到未来。

3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像是倒推线索一般,从《金与铁》读到了《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面》,到《纳粹德国的兴亡》、《剑桥德国史》、《德国史探研》,再到后来的《柏林日记》,以及现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对我来说,德国就像是个锚点:

它是宗教改革的策源地,是一批哲学思想家的诞生地,更是和英美保守主义传统、俄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当下社会对比的最佳参照物。

在《柏林日记》里,和别人用“事后解释”的逻辑去阐述历史不同,作者夏伊勒在“不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情况写下日记。最肝肠寸断之处就在于看着原本还算正常的社会沿着时间轴一点点滑入深渊。

在《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里,我则是可以看到推动“原本还算正常的社会沿着时间轴一点点滑入深渊”的思想历史传统。

我一直好奇,一个有着危险历史思想传统的国家,人们是如何眼睁睁纵容它从正常到不正常的。以及它对我们今天到底有何警示作用。

我甚至打算在未来一年好好把德国史真正深入了解下去。所以已经在书柜里准备了一批和德国历史、社会以及思想传统有关的书籍。

这些书籍和我的职业说有关也无关,说无关也有关。不管怎样,这个宏大的目标也是自我锻炼的一种方式——我相信,这些无用之用迟早有一天会派上更大的用场。

过去几年的商业写作让我触觉一点点在退化,这种退化实际上是高中之后就在发生的,只是我一直不自知而已。

德国,这也是我续上早年记忆,找回思维触觉和写作灵感的最佳原点。

----------------------------------------------

作者:深几度,微信号:852405518,公众号“深几度”,欢迎署名转载。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钛媒体、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今日头条、搜狐、腾讯、新浪、网易等30余平台发布。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9-23
为什么想读德国史?
1对我这种对德国史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和《大国崛起》纪录片的人来说,这本书显然不是最佳的上手资料。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