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迟早要圆寂在今日头条上

好吧,我承认,今天开早会迟到不是因为堵车,而是因为在洗手间刷今日头条忘记了时间。。。。。。

好吧,我也承认,在车上、上班时间、晚上躺在被窝里,我大部分娱乐时间都在刷今日头条。。。。。。。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今日头条是我一天之内打开次数最多的耗时最长的APP!(暂停五分钟再写,因为我又忍不住要打开今日头条了)

虽然从内心深处来讲我非常不想在我的文章里提今日头条(这样大家是不是就不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了)~

但是,我真的 !!真的!!已经中了今日头条的毒了~~~

网友对头条的真爱:

老衲迟早要圆寂在今日头条上

现在看新闻基本上都在头条上看

凌晨两点还在刷头条的举个手看看

头条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快播

老实人不玩陌陌,只看头条

从数据上看今日头条的上身势头:

刷朋友圈的时候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文章来自今日头条;并且最新版本的UC浏览器主推的功能也叫UC头条(当你的产品被竞品盯上的时候,说明你的地位已经被业界认可了)!

另外根据之前联通发布的APP使用人数和人均消耗量上可以看出,今日头条的月活和用户质量都非常优秀

从上图可以看出今日头条的月活跃数仅次于腾讯新闻,但是户均阅读流量是腾讯新闻的3倍,月活跃数是网易新闻的1.8倍,户均月流量是网易新闻的1.5倍!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

(一个让我“中毒”的男子)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在大学阶段已展露出他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天赋。毕业后,张加入酷讯,成为该公司第一名技术员。遗憾的是,酷讯红极一时后迅速衰落。在酷讯,张不给自己设限制,拼命积累各方面的互联网技术能力。于是,24岁时,张已成为该公司技术总监,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同乡王兴创办饭否、海内网时,张一鸣被拉入伙。在与王兴共事时期,张在产品上的天赋被发掘了出来。通过SNS网站,他对信息分发已形成全面且独到的见解。

后王琼给了张一鸣一笔钱,鼓励他独立创业。九九房,一个房产类搜索应用很快上线,张一鸣借此将精力从PC互联网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这一独立创业经历让他收获了管理一个公司的经验。

但张一鸣希望做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做好九九房的善后工作后,他创办了字节跳动。张一鸣性格稳重,他先用简单的图片、文字试水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分发,推出了内涵段子、内涵漫画等十几款产品,反响很好。

紧接着,今日头条诞生了。看起来,它已具备日后成功的一切条件。

事实亦证明了这一点。2亿用户,2000万DAU(日活跃用户),稳步增长的赢利(通过高效信息流广告),今日头条APP在2014年度过了产品验证期,时下它已成为国内最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今日头条下一个BAT?

BAT凭借强大的品牌和渠道,移动端产品获得了快速增长,但一些新兴公司拥有了非同寻常的爆发率BAT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和渠道,移动端产品获得了快速增长,但一些新兴公司拥有了非同寻常的爆发力。最近一年中,T同程旅游、途家网、今日头条、美团、聚美优品、饿了么的下载量增长速度,超过了BAT的产品。速度意味着赶超希望,更多的用户下载,意味着流量在向这几个产品集中。今日头条被归类于传统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后来的竞争者,其爆发性的增长却让许多观察家感到困惑。

首先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在阅读时候我们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

作为今日头条的忠实粉丝,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会发现今日头条会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送我感兴趣的内容,几乎每篇文章都在我的感兴趣阅读范围内,因此打开之后就占用了我大量的阅读时间促使我不断循环的去刷新。此外,今日头条分为推荐、热点、本地新闻、视频、音乐以及订阅号等,可以非常明确的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阅读习惯!

其次今日头条在消耗用户媒体时间有两大特点:

精准保证了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

不管是根据你的社交账号预测出你的兴趣,还是后续持续的学习和理解你的阅读行为,今日头条的推荐系统应该是国内领先的。推荐系统要想做好相当不容易,需要真正懂的人持续迭代。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号称个性化推荐的资讯APP,但背后的技术估计差很多。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我在安卓测试机魅族MX4PRO装了今日头条,没有任何操作,某天魅族官方推出了MX4PRO加价换购PRO5活动,今日头条第一时间推送了这个信息给我。精准保证了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

无限刷新保证了用户每次使用消耗的时长

无限下拉刷新:不同于传统新闻客户端的编辑制,今日头条主要采用算法进行推荐,因此用户可消费的内容大大增加。每次刷新用户都可以获得新的内容。

每篇文章的长度今日头条也有研究,保证用户可以一次阅读多篇文章。(这一条来自某位业内人士的分享。)

再一次访谈中王石曾说:最羡慕今日头条的是产权清晰!

最后,今日头条成功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技术优势和清晰的产品定位。张一鸣在技术上的多年积累、今日头条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扩容的大数据库,均为模仿者构筑了高门槛;专注信息收集与分发,不做社交,避免精力分散,这是张一鸣为今日头条制定的发展战略。

在巨大用户量和高使用频次的基础上,作为载体的今日头条,广告效率比门户网站高得多,商业模式已不成问题。

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很多人表示不再使用今日头条,是因为今日头条会把读者囚禁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阅读乏味,大部分时间只是想随便看看新鲜事,但今日头条把新闻限定在了我感兴趣的范围内,使用一段时间后,推送的新闻同质化严重,不再让我感到有收获。

推送新闻资讯必须人性化

不管是微信,还是今日头条,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都在推送一堆新闻。但并非所有用户都会点击这些新闻内容,而且这样的弹窗新闻会让用户反感,其实与弹窗广告差不多。如果用户对推送的新闻不感兴趣,那么频繁的推送新闻资讯,最终会让用户卸载掉这些垃圾应用。推送的新闻内容应该是用户感兴趣的,这样才更为人性化,不过得先了解用户的个人兴趣和喜欢,这点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其实就是统计、分析用户浏览信息的习惯。

张一鸣的目的只有一个——繁华整个内容生态

曾经有媒体问张一鸣:“你是哪种老板,是想要做龙头还是只想要分一杯羹?”

“我当然是想要做龙头!规模越大就有越多的资源来提高技术!”张一鸣回答!

“今日头条”——一个聚合了5.1亿单日文章阅读量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从29岁开始,CEO张一鸣只花了三年时间,并且到现在已经有3万多个自媒体平台号,占今日头条总内容的30%以上!

但显然,他不满足于眼前的这个“信息分发平台”,开始把目光转向内容。他看到“创作的生态有很大变化,很多独立的、更小的媒体出来”,他们需要支持。有同事反驳他“明显和商业利益不对等”。而张一鸣的目的只有一个——繁荣整个内容生态。

平台搭建好还不够,作为网络内容环境中的一员,张一鸣意识到“生态关系”的重要性。他要想办法让今日头条和内容生产者和谐共存,利益分配是关键。

和今日头条的平台有关联的,他秉承“谁对用户贡献大,就给谁分配得多”。

内容就写到这里吧,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刷今日头条了!忍不住了~~~

本文由“科技新知”原创;首发于百略网,未经允许禁止擅自转载。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以关注“科技新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5-06
老衲迟早要圆寂在今日头条上
好吧,我承认,今天开早会迟到不是因为堵车,而是因为在洗手间刷今日头条忘记了时间。。。。。。好吧,我也承认,在车上、上班时间、晚上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