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我们不是潘金莲,也难以笑看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刚上映,冯导就和万达掐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社交网络上有一众人纷纷表示因冯导言辞颇酸,不会进影院去看《我不是潘金莲》了。

真性情开炮也好,跌份炒作也好,影片本身无罪。

作为刘震云今年第二部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我怀着期待进影院,也满意而归。

很庆幸作为影迷,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官场题材的影片一刀未剪的公映。

有人说,这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最好的作品。

可我的满意,却和导演冯小刚没太大关系。

1.《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起假离婚引发的闹剧。

当年的二胎政策可是愁煞了一帮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生二胎,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

她打算等孩子上了户口,两人再复婚。

可这世间的事吧,总会出岔子。

没过半把个月,丈夫与别的女人结了婚,假离婚就成了真离婚

李雪莲刚开始呢,只是想证明这离婚是假的。

她是个轴人

,不服法官王公道“离婚是真”的判决,闹到了法院院长历荀正义跟前。

荀正义皮球一踢,李雪莲又到了县长史为民跟前。

一层踢一层,芝麻滚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

李雪莲的理没纠正回来,告的人倒是越来越多了。

下至法官王公道、院长荀正义,上至县长史为民,市长储清廉。

背信弃义的畜生秦玉河倒成了其次。

上访难啊,在李雪莲都准备放弃的关键时刻,又被前夫秦玉河激怒了。

因为婚前失贞,秦玉河说李雪莲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

这下李雪莲的问题由“证明离婚是真是假”演变成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被逼上梁山的她在人代会召开期间进京鸣冤,却没想到告成了。

几个官员被罚的罚,被撤职的撤职。

一晃十年后,一状成名的李雪莲人到中年,当地的官员也换了一波。

为了拦下李雪莲上访,不赴前任的后尘。

新县长郑众和新市长马文彬千方百计软硬兼施,阻止李雪莲上京。

2.这个故事到底作不作

有的人说,这个故事纯粹就是强盗逻辑。

李雪莲的上访,也就是出闹剧。

其实这两句话都对。

王公道在给郑众言明李雪莲的厉害时说过一段话。

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说她自个冤得像“窦娥”,这不就成三人了?这三妇女,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雪莲真冤吗?

很多人拿《秋菊打官司》与《我不是潘金莲》相比,可不管是小白菜,还是窦娥,甚至是秋菊,她们的冤屈是真实存在的。

郑众怒斥王公道时曾说,没有你们十几年前判错的案子,就不会有今天了。

王公道反驳说,就是因为十几年前判对了。

这是句实话,不管范冰冰的形象来演李雪莲会让人产生什么错觉,可李雪莲确实不是娇滴滴、怯生生的小女子

主导假离婚为孩子落户口,还设计了“为分房”的假理由为掩护打官司,她不傻也不蠢。

假离婚变成了真的,只能说是她自食其果

再退一步,也只能说是道德问题而上升不到法律问题。

可她就为了纠正一个理,把自己绕了进去,也把下至法官,上至市长,一起绕了进去。

牵扯了一帮人进来后,李雪莲这个主线就变得不重要了。她成了个引子,引出了一场荒诞的“官场现形记”

这一群因为李雪莲忙得团团转的官员们,就如一群粉末登场的小丑,在上级跟前谄媚却对下级诉求视若无睹。

权利者的游戏,小平民的辛酸。

中国几千年的官场文化、人情文化、酒桌文化都在这个故事里了,故事看似作,其实背后的理并不作。

虽未见刀光剑影,可也绵里藏针。

有的人说讽刺力度不够,故事讲得直白无深度。

其实我觉得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不一定要口诛笔伐,接连朝官场开炮才能体现深度。

这就是中国社会,光呈现就已经是深度。

3.这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吗

我想说,看到最后一帧,我都对影片没有什么不满意。

当然,除了范冰冰的演技。

看过刘震云原著《我不是潘金莲》的人,可能都会发现影片还原度可以说高达95%以上。

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忠于原著。

除了书中李雪莲的二胎其实并未流产,而是生了下来。

还有影片最后史为民跟李雪莲多年后相见,相逢一笑泯而愁的场面,着实多余。

书中最后前任县长老史啼笑皆非的假上访情节,比影片结尾倒是更讽刺。

所以,我的满意和导演冯小刚没有太大关系。

除了方圆画幅的突破与创新,作为一个改编的题材来看,其他地方都太中规中矩。

不似张艺谋改编《活着》时对原著的集大成以及二次创作。

《我不是潘金莲》更像是原著简单的影像化。

不过,官场题材是真的霸气,敢拍就已经是赢家了。

太敏感。

一不留神就是雷区。

所以,从这点上说,冯小刚还是很厉害。

但走没走心,倒真的不好说。

因为我始终感觉,冯小刚拍《我不是潘金莲》,更像是某种探索性的尝试

比如他用了范冰冰来演李雪莲。

如果有人看完电影后仍要说“这无疑是国际影后级的表演”,我都要为你鼓掌。

不吹不黑,这部影片里我看到的确实不是范冰冰,而是她演的角色李雪莲。

在发现赵大头跟官员狼狈为奸骗她时,李雪莲那一刻的爆发确实惊艳。

可整部片下来,范冰冰的演技撑不起李雪莲这个角色,也是事实。

演技这东西,搁太久容易荒废。

蹩脚的方言加平淡的演技,在一群配角男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下,格外尴尬。

而且,这还是在少有近景和特写的情况下。

总之,冯小刚并未卯足了劲去讲好这个故事。《我不是潘金莲》到头来不过是刘震云原原本本的故事,倒腾一番之后贴上冯小刚的标签而已。

作为原著党,更像是在影院把小说温习了一遍。

4.如何笑看方圆

要说《我不是潘金莲》,是怎么都绕不开方圆画幅的。

确实惊艳,但说新鲜也不新鲜。

用冯小刚的话说,这是复古,也是创新。

但不管怎么样,我不太赞同把圆形画幅和偷窥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太简单了,如果出现一个镜头是这样,那还可以说是偷窥,但如果从头到尾都这样,观众会很快忘记是在偷窥。

而且不管何种画幅,观影其实都是在窥视他人的生活,就如窥阴癖是人的天性是一样的道理。

电影史上出现改变画幅的事,都是革命。

同样一部电影,可以用宽银幕拍,也可以用窄银幕拍,圆形同样是可以用的。

《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一部适合用方圆来诠释的电影。

浅层次来说,圆形画幅搭配镜头下江西婺源的风景,确实朦胧恬静如中国山水画一般,极具美感与意境。

再配上鼓点二胡,丝竹管弦,古典意蕴有声有色。

片子中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方画幅与北京的肃穆大气,同样相得益彰。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无规矩不成方圆。你可以说李雪莲被困在圆里,也可以说她在方中找平衡点或突破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方圆间的变幅转换,很微妙也很自然。

李雪莲从光明县进京,车子经过隧道,画面由圆变方的时候真的被惊艳了。

但方圆画幅也不是没有局限。

圆形画幅下,构图、运动、光线、剪辑全都需要重新设计。而且圆形画幅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场面调度。

所以能看到影片中的画面大多都是浅景深,多中景,少有近景,几乎无特写,固定机位,平移拍摄居多。

比如等了一个小时张嘉译演的市长马文彬终于出场,可我几乎连他的脸都看不清。

圆形画幅虽然为观众滤走了多余布景引导观众聚焦于人物与有限空间,但多少还是会让人产生压抑感。

总之,在方圆画幅上,还是惊喜居多的。

冯小刚在采访时说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是第三种。

这个很轴的小女子一路击鼓鸣冤,只是为了纠正一句话。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不是李雪莲,而是一帮男人,其实也不是这帮男人,而是整个官场。其实也不是官场,最后对话的还是小平民的辛酸。

其实各位看客也不必执着于李雪莲,她只是普罗大众的缩影。

虽然惊艳无多,可《我不是潘金莲》仍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国产片。

就算我们都不是李雪莲,也难以笑看方圆。

最后仍要再说一遍,能在影院看到一刀未剪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件幸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20
就算我们不是潘金莲,也难以笑看方圆。
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说她自个冤得像“窦娥”。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